视光人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379|回复: 81

<简介> 辐辏与AC/A的分类与应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9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辐辏 (CONVERGENCE), 学理上分为四种:

1.张力性辐辏 Tonic convergence , 生理的安静眼位.
测量方式 : 正视的人还是屈光不正矫正后的远距离隐斜量就是张力性辐辏..


2.融像性辐辏 fusional convergence , 保持双眼单一视的辐辏.
测量方式 : 可藉由棱镜引发视网膜对应差异导致复影时测出.看远时要为持融像抵销远距离 隐斜量也会用到 融像性辐辏.


3.调节性辐辏 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 , 由近距离或藉用负镜,刺激调节而带动眼睛的一种聚合.
测量方式 : 棱镜分离法.

4.近知感性辐辏 proximal convergence , 眼睛看着物体渐渐接近时产生的聚合.
    测量方式 : 量很小无法直接测得, 有人以计算性 AC/A 的值减去 GRADIENT AC/A的值 就 认为是 近知感性辐辏的量,其实并不准确,因为 LAG的调节量也是包刮在里面 .

    以上四种辐辏量最大的是属 调节性辐辏,.所以 ac/a 比的应用在双眼视力分析上占很重要.


    注:AC/A : fry (1937) 提出眼睛每作1D的调节必伴随一定量的眼睛聚合,这聚合与调节之间的 关系每个人都有差异且成一定比率,叫做 AC/A .

    AC/A 比的测量方式国内的书我看过有3-4 ,国际上视光师常用的有两种,就以这两种来介绍如下:

    1. 计算性 AC/A ,先要屈光矫正 .

    公式 1. AC/A = 调节性辐辏 / 调节性刺激的改变
            2. AC/A= PD cm + (NP-DP)*0.427 m
                   *PD 瞳距 单位 公分
                   *NP 近方斜位量
                   *DP 远方斜位量
                   *0.427 m 到眼球回旋中心的调节刺激,单位公尺.


    2. GRADIENT AC/A

    gradient ac/a 比的测量先要屈光矫正,再测近方斜位量,接着加入-1.00 D 镜片再测一次近方斜位量,两次因为1D的调节相差的量即是, gradient ac/a .

    计算性 AC/A 比 与 GRADIENT AC/A 比 的相异之处 :
    测同一个人,计算性 AC/A 比会比 gradient ac/a 的量大.
    因为 计算性 AC/A 有加上极少量 近知感性辐辏 proximal convergence .gradient ac/a 又受到近方调节延迟 (lag accommodation) 的影响.所以计算性 AC/A 比会比 gradient ac/a 的量大.

    以上两种AC/A 测量方式是国际上常用的,各有其优缺点,每个视光师看法不同选择的测量方式不一,并没有硬性规定的方式.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4 金钱 +17 收起 理由
a7741659 + 10 很给力!
172317123 + 1
藏镜人 + 4 + 6 最基?的理?!...也是最深澳的知?! ...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9-9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学习啦
发表于 2009-9-9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rick我们大家是讨论AC/A是否合理呢,你弄个基础性陈述。

点评

zan  发表于 2015-9-5 11:43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基本的概念要能完全理解并不容易啊...

点评

zan  发表于 2015-9-5 11:43
发表于 2009-9-9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计算性与梯度性的AC/A虽然有不同的结果,但如果在同一条件下出现的差异应该可以考虑的,对于是否完全合理那是另一回事。
发表于 2009-9-9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紫檀香薰 于 2009-9-9 21:28 编辑

呵呵,老詹的介绍是给俺这样的菜鸟补课用嘀。
    仔细看了一下,也对照着蓝南京的文章看了,先说说俺的初步理解,请各位方家看看是否正确。
    首先,计算性AC/A和梯度性AC/A都是对隐斜视的测量方法,由于测量原理不同,所以测量结果也不同,计算性AC/A测的是总量,其单位是厘米或毫米;梯度性AC/A测的是变化率,其单位是棱镜度,拿两者来直接比较大小是没有意义的。
    其次,测量AC/A的目的是什么?我看蓝南京的文章里,似乎AC/A应该有一个正常值,大于这个值就说明有内隐斜等等,只是作为定性判断用的。既然是定性,那么讨论二者精度似乎也没有多大意义。如果是用于定量矫正斜视,就需要考虑测量精度。
    第三,通俗简单地说,检影的精度最高只能达到0.25D,斜视测量的精度最高是0.5Δ,也可能是1Δ,这个取决于棱镜度的最小间隔。在这个前提下,你们说“梯度性AC/A测量的缺点:比较容易受到焦深的干扰,”等等,这些干扰的量又是多少呢?单纯从误差合成的角度说,只要在0.1D及以下,跟检影误差和棱镜误差相比,完全就可以忽略不计了。这就好比给你一个洞眼象手指头那么大的筛子,要你分出米和沙子来,是不可能的。
    第四,仅从测量原理来看(因为本人完全没有临床经验),我认为梯度性AC/A更科学一些,因为它是变化率,是一个相对值,可以自动抵消很多误差,包括测不到的调节部分,也包括仪器精度引起的误差。但是,如果AC/A要用于配镜,可能是计算性AC/A更直接好用一些。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2 金钱 +24 收起 理由
藏镜人 + 12 + 24 讚!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9-9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到底是坛总{:4_127:}分析这样有条理,让人敬佩。不过配镜考虑最多的是梯度性AC/A。计算性只能算是一参考。

点评

zan  发表于 2015-9-5 11:43
发表于 2009-9-9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坛总学习,我自愧不如,太惭愧了!!{:4_138:}

点评

zan  发表于 2015-9-5 11:43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6# 紫檀香薰
{:4_122:}
很认真的看了您的文章...

以你的工作背景,能短时内理解到此,已经很惊人了..虽然里面有很多误区.

点评

zan  发表于 2015-9-5 11:43
发表于 2009-9-9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呃,班门弄斧,实在惭愧{:4_136:}
请老詹多多指正,也请老陈说说配镜时怎么考虑梯度性AC/A?

点评

zan  发表于 2015-9-5 11:4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眼镜人论坛官方群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视光人 ( 桂ICP备2021001297号 )

GMT+8, 2024-12-23 03: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