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轮插片验光法在儿童弱视诊断中的应用 弱视作为儿童和幼儿的常见病之一,但在我们的门诊上很多时间存在概念模糊诊断不清的情况,特撰写此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在1996年斜视弱视防治学组工作会议上对弱视做了如下定义:凡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以功能性因素为主所引起的远视力≤0.8且不能矫正者,称为弱视。由此可见矫正视力能不能达到1.0成为诊断弱视的主要标准,而对于插片箱的正确运用就成了关键因素。下面首先就插片箱的基本功能和根据本人经验总结出来的五轮验光法对大家做一介绍: 一轮:定性;在正式插片之前首先定性。所谓定性,就是大致划分屈光不正的属性是近视还是远视。其方法为检查裸眼视力,凡视力在4.7以上者先用+0.50D·后用-0.50D;凡视力在4.7下者先用+1.00D,后用-1.00D的球镜在眼前试戴。若加"十"号球镜视力不下降甚至上升则为远视;若加"十"号球镜视力下降,而用"一"号球镜视力上升,则基本可定为近视。医师根据远近视力的检查结果进行具体分析,对受检者的屈光状态有一个初步估计,做到心中有数。以对数视力表5.0为基准,实际裸眼视力距离1.0每差一行加25度. 如:裸眼视力为4.2,
4.2离5.0差8行,即加25×8 = 200度
若再查视力为4.6, 即再加
25×4=100度
若再查视力为4.9,即再加
25×1=25度
此时大多数视力即可达到5.0,此眼的近视度数为
200+100+25=325度。最后再以±0.25D镜片调整到最佳状态并记录其度数。 二轮:通过一轮检查视力不能矫正到正常者进行二轮检查。二轮的目的是定柱,即确定是否有散光,可以通过散光表检查各子午线的线条是否清晰一致,否则即有散光存在。换上裂隙片。如果裸眼视力很差,估计屈光不正度数较高者,可先用球镜把视力提到4.5左右,再在此球镜片前面加裂隙片,插上裂隙片后将裂隙从0度转到180度,再从180度转到0度,反复几次,看视力有无变化。若视力无变化,说明无明显散光情况,如果视力是逐步变化的则提示有散光的存在。 三轮:确定散光的轴位。在转动裂隙镜片的过程中,如果视力是逐步变化,则应先找出视力相对最好时的裂隙所在处。比如在45度处,还应再把裂隙转到与45度处呈90度的位置,即135度处,此时视力应该相对最差,这才能说明该眼为规则散光,而且视力相对最好时裂隙所在处45度,就是散光轴位所在处,试镜片的轴位就是散光眼的实际轴位。也可以将原有散光镜片的轴向上下各移动5~10度,找出清晰的方向后逐渐向清晰的方向移动轴位,达到最佳状态,然后再反复上下移动5度,确认轴位的最佳位置。 四轮:确定散光性质及度数,在试镜架上插上第一轮眼光中获得最佳视力时的对应性质和和屈光度的镜片,然后分别加不同性质的柱镜(散光镜片),对准第三轮所测散光轴的位置,若加"十"号柱镜视力上升则为远视散光,若加“—”号柱镜片上升则为近视散光。加球镜时按照到1.0行视力每差一行加25度的方法,直到5.0时为止,这时柱镜的性质和度数就是散光的性质和度数,球镜的度数就是近视或远视的度数。 五轮:四轮的检查基本上确定了验光的结果,但其中球、柱镜片间可能有互相替代的部分。通过但以下试验可以找出进行鉴定。 1.负荷试验:青少年近视眼患者验光最常见错误为度数偏高,为了在不散瞳验光的条件下对青少年近视眼也能做到到验光度数准确,可通过增加睫状肌调节力方法的负荷试验进行判断。 方法:在已基本确定度数的镜片上再增加-1.5D的球镜片。如果视力下降,称之为负荷试验阳性。说明原矫正镜片度数过高。如果视力不降或上升称之为负荷试验阴性,说明矫正镜片度数基本符合。 如果镜片度数过高则减低,近视度数直至达到最高视力最低度数的标准,对于散光要做到充分矫正。再利用五轮检查把球、柱镜片镜调整到最佳联合状态,使矫正视力达到最高水平。 五轮验光法不仅准确可靠,同时也是其他各种验光方法最后的检测和补充。为了便于记忆,我们把五轮验光法归纳为几句话: 五轮验光很重要。一轮定球要做好,二轮散光正负找。三轮定轴要准确,四轮散光定大小,五轮重新比球柱。反复比较细是巧。 五轮验光法,基本上能够满足一般验光的需要,经过五轮的规范操作如果其矫正视力仍然不能达到1.0,就基本可以确定其为弱视了,随后根据眼位、三级视功能、色觉等进行综合判断和分型,随后将在下一期刊出,再次不作赘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