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人论坛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胡家宝

【转贴】斜视帖子收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达到什么标准才能说斜视治愈
斜视患者存在两方面的功能障碍,即双眼相对位置的偏斜和两眼视功能发生紊乱,所以斜视治愈的标准应从这两个方面考虑。对于儿童来说,尤其不能满足于外观畸形的改善而忽视双眼视觉的建立。在临床上,多数人将斜视的疗效标准分为完全功能治愈,不完全功能治愈和美容治愈,主要适用于共转性斜视。对于非共转性斜视目前尚无统一的疗效标准。

    所谓完全功能治愈是指眼位在远近距离均为正位,双眼视力正常或相同,有正常视网膜对应,有融合力和立体感。隐斜度在正常限度以内。红绿眼镜及四点试法不破坏融合,可以顺利地通过障碍阅读。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困难,亦称I级功能治愈。

    所谓不完全功能I类治愈亦即Ⅱ级功能治愈,是指远近距离均为正位,双眼视力良好或近似。有融合力和立体感,有一定的隐斜但可以控制成正位。用红绿眼镜及四点试法均可试出有复视。障碍阅读尚有困难,日常工作中有时使用双眼,有时使用一眼。

    所谓不完全功能治愈Ⅱ类是指眼位尚有轻度偏斜,两眼视力不一致或一眼弱视。有正常视网膜对应,融合力范围很少,仍有一定的单眼抑制现象。

    所谓美容治愈是指无双眼单视,眼位基本正常,差别在±5°以内。对儿童患者不能作全面检查时,一般在近距离测定双眼视觉及融合力即可判定。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斜视什么时候手术最适合
手术治疗是矫正斜视的主要方法。成人斜视患者斜视眼功能大都有不同程度丧失,手术主要用于解决外观问题,所以手术时间没有严格的要求,只要没有手术禁忌证,一般不受年龄的限制。

    儿童斜视的治疗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期治疗的含义也包括早期手术。但儿童斜视的类型不同,手术时机也不相同。

    外斜视儿童特别是间歇性外斜视,通过戴镜治疗和辐辏训练等非手术治疗方法仅能减轻斜视度,达不到完全矫正眼位的目的。所以手术最适宜的年龄在3~5岁,此时双眼视功能尚未全部丧失,并未形成重性外斜。但如斜视度很小(<10°),最好暂停手术,观察通过非手术治疗情况如斜视度加大,再手术不迟。如果外斜视是恒常性,其手术时间应在 l岁以内。

    先天性内斜视儿童手术时间一般应在1~2岁,以保证患儿双眼视功能的正常发育。如其内斜视发生在出生6个月以后,不宜马上手术,可先行戴镜治疗,如眼位完全矫正则不

    需手术。如配戴6个月以上,仍有残存斜视,应尽早手术。先天麻痹性斜视,特别有代偿头位的儿童应在3岁手术,后天引起的麻痹性斜视,在药物治疗6个月后无效,可考虑手术。

    斜视合并弱视的患儿应先治疗弱视,在视力提高后,可考虑手术。但对于重度斜视眼,由于不能很好地注视,所以应先手术矫正斜视,再治疗弱视。对于合并眼内疾患,视力无法恢复的单眼内、外斜视,手术年龄为12岁以后。

    总之,除单眼斜视且视力无法恢复的患儿外,手术年龄最好不超过7岁。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患斜视后如何进行眼位矫正锻炼
  斜视患者的眼位矫正锻炼是指患者进行眼肌锻炼,以恢复眼肌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矫正眼位偏斜的自我疗法。该疗法对于因两侧对抗眼肌的不平衡,或眼外肌力的不足,轻度麻痹等所致的眼位偏移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兹将患者易于掌握的肌力训练器锻练和气功锻炼介绍于下,供患者选择应用。

    (1)肌力训练器锻练  眼肌训练器专为增强眼肌功能,协调各眼肌运动而设计的。该设备的结构很简单。在一个稳定的金属架上相当于人体坐位高度的位置装一圆形金属圈,其下方有下巴托,上部有前额挡板,其作用在于固定头部。下巴托前面有一个电动或手工制动的,可以变更摆动方向和旋转速度的金属杆。杆端有供患者注视用的红色小灯泡或黑色金属球。小球可以作水平运动以锻炼内、外直肌功能,也可以做一定速度的旋转运动,以锻炼各斜肌、上下直肌的功能,从而达到协调各眼肌运动,平衡肌力、纠正眼位的目的。锻炼时将患者头部固定,令其注视棒杆尖端注视目标,根据受累肌肉及眼位偏斜情况调整棒杆运动速度和方向,患眼随注视目标运动。开始时可以小幅度、.低速度运转。根据肌力和眼位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大摆动幅度,提高运转速度,促使眼肌的运动和协调渐趋平衡。

    (2)气功锻炼近几年来,国内一些气功大师创设眼功治疗屈光不正取得理想的效果。我们在辅导练功时发现,气功锻炼不但提高了视力,建立了双眼视觉,而且矫正了由屈光不正引起的斜视;可见以舒筋活络,调和气血,增视明目为主要功能的眼功锻炼对于矫正眼位有一定的疗效。笔者将常用的继琼眼功根据斜视的病理变化略作改进,现简介于下,使患者锻炼时应用。

    起功  患者两足开立,与肩同宽;双膝微屈,园裆松髋;收腹提肛,胸部内含;虚腋沉肘,体侧垂腕;头正直视,舌抵腭前,此为站功。然后在全身放松的情况下,两脚自然开立,两臂自体侧缓缓向上外方升起。两手高过头顶之后两手掌心遥遥相对,继而将掌心转向上方,两手在头顶稍作停顿之后翻掌下落·身躯随之下弯,两手掌心朝下,水平状地按向两足之间的部位。稍作停顿之后,再次伸展身躯,舒展两臂向外上方升起,两眼注视双手运动方向并随手掌而转动。如此进行,手臂每起落1次算作1遍,共作3遍。

    正功  共有转睛、揉目、点穴按摩、近观远望、洗面抚头5个功式。转睛:双目先向前平视,而后将眼球沿顺时针方向以最大的视野范围旋转9圈,再以逆时针方向旋转9圈。揉目:两目轻闭,用两手掌大鱼际之桡侧缘自内眦沿睑裂向外眦方向轻轻抚擦3遍。点穴按摩:用两手中指尖的指腹轻轻地点按在睛明、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髎、承泣各眼部穴位上,以顺时针点按3遍,再以逆时针点按3遍,最后点按风池、太阳穴。近观远望:双眼凝视远方目标,两手自体侧缓缓举至面前,掌心向面部;当掌与眼相距20~25厘米时,将远望之目光移至掌面,注视掌纹,凝视片刻。以此进行,共向右、左、右上、右下、左上、左下六个方位近观远望,每一方位算做一次,6个方位算做一遍,共做3遍。洗面抚头:两手自体侧徐徐升起,用手掌轻贴于前额皮肤,向下搓至额部,而后返向上搓,过前额、头顶而达头之后部(当两手抚过头顶时顺势向下折掩两耳)然后两手自颈侧滑向前下方,再次返回面部,重复前述动作,共做3遍。

    收功  闭目敛神,松静站立,进行匀、细、深、长的呼吸3~6息,慢慢睁开双眼,活动一下身体即告结束。

    该气功主要用于屈光不正性斜视(共转性),长期坚持锻练可矫正眼位,提高视力,建立双眼视觉。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叫共转性斜视?它有几种类型?
共转性斜视又称共同性斜视,指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肌肉系统无器质性病变,眼球向各方向运动无障碍而发生眼位偏斜致双眼视轴分离者。其特征是在向各个不同方位注视或交替注视眼时,患眼斜视角度不变。按患眼视轴的偏斜方向可把共转性斜视分为共转性内斜视、共转性外斜视、垂直性斜视3种类型。

    共转性斜视成因较为复杂,最常见的原因是在婴幼儿期建立双眼单视的系计反射时,由于感觉或运动性障碍妨碍了双眼单视功能的形成。感觉性障碍主要指在双眼单视形成以前患有影响视功能的眼病,如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间质混浊(角膜云翳、先天性白内障等)、黄斑部病变及视神经病导致患眼视力低下。在患儿运用注视运动形成双眼单视的过程中,因双眼成像清晰度的差别,大脑不能将患眼所视模糊物像与健眼所视之清晰物像融合为一体,患眼逐渐出现偏斜而致斜视。运动性障碍是由于先天性双眼眼外肌肌力不平衡,或肌肉止点偏离正常位置,或支配眼外肌的神经传导障碍,使双眼不能协调同步运动致双眼视轴分离而致斜视。日久由于神经肌肉功能代偿虽然眼球运动功能恢复正常,但由于双眼单视功能没有建立,患眼仍处于偏斜位置。另外,在共转性斜视的形成过程中,调节集台作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正常情况下双眼看远处物体时,双眼晶状体呈扁平状态,两眼视轴平行向前,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此时无调节作用,双眼视轴平行向前亦无集合作用。但当看近处目标时,为了物像能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图像,双眼晶状体要通过睫状肌收缩增加凸度和屈光力,同时双眼内转保持双眼注视同一目标,这种随晶状体增加屈光力而出现双眼内聚的现象称调节集合作用。这样在远视患儿,要清物体需要较常人更高度的调节,同时也就产生了过度的集合,日久患眼逐渐向内偏斜形成内斜视。而近视患儿因不太需要调节,就导致集合不足,日久患眼逐渐向外偏斜形成外斜视。因一眼视力低下而致双眼不能融像时,因婴幼儿期双眼集合较强多形成内斜,成人因集合力减弱多呈外斜状态。垂直性斜视为患眼向上方或下方偏斜,大多数垂直性斜视同时伴有水平性斜视,其发生多与垂直作用肌轻度麻痹后日久转化形成,部分患者因垂直肌解剖结构异常所致。

    总之,共转性斜视指向任何方向注视时其眼位偏斜程度不变的一种斜视类型。其发生或因大脑高级中枢在形成双眼单视过程中遇到视觉障碍而产生的变异,或因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肌肉系统轻度麻痹,日久由眼外肌代偿功能的过强或减弱形成斜视而又具备共转性斜视的特征。临床以后者更为常见。按患眼偏斜的方向可将其分为共转性内斜视、共转性外斜视、垂直性斜视三大类。另外根据其发病与调节集合的关系又可分为调节性斜视和非调节性斜视,根据斜视的出现时间可分为恒定性斜视和间歇性斜视,根据注视性质可分为单眼性与交替性斜视等。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麻痹性斜视
由于支配眼肌运动的神经核、神经以及眼外肌本身麻痹所致的斜视,称麻痹性斜视。

    它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病因及危险因素:   
    1.颅内疾病 病毒或细引起的大脑炎、脑膜炎、脊髓前角灰质炎、周围神经炎等导致眼肌麻痹。   
    2.肿瘤 颅内、眶内、鼻咽部肿瘤压迫支配眼外肌的神经核、神经或眼肌本身,使其眼肌麻痹。   
    3.血管病变 颅底动脉瘤、高血压动脉硬化、颅内出血等常可引起眼肌麻痹。   
    4.外伤 头颅外伤损伤了支配眼外肌的神经而使眼外肌麻痹。   
    5.毒素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或铅中毒损伤神经系统,可致眼肌麻痹。   
    6.维生素b族缺乏症 可引起多发性神经炎,也可导致第ⅲ、ⅳ和ⅵ对颅神经不。同程度的损伤而致眼外肌麻痹。   

症状表现:   
    1.眼位偏斜眼球运动障碍 当某一条眼外肌麻痹时,其拮抗肌相对力量过强,眼向麻痹肌作用相反的方向偏斜。向麻痹肌作用的方向转动受限。如外直肌麻痹,则眼球向外转受限而内斜;若内直肌麻痹,则内转受限而外斜。   
    2.复视 因融合功能破坏而产生复视,将一个物体看成两个物体,定向定位障碍,头晕恶心,步态不稳,当遮蔽一眼时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3.代偿性头位 为克服复视的干扰,患者自动将头倾向麻痹肌作用的一侧,与此同时还可转动脸部克服内外直肌麻痹引起的复视;或将下颏上举或内收,再加上轻度转脸克服上下直肌麻痹引起的复视;或以头向肩部歪和下颏及脸的转动克服上下斜肌麻痹所致的复视。其目的是为获得双眼单视、避免复视而表现的系列特征。   
    4.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 用患眼注视时大脑皮质需增强对麻痹肌的神经冲动,这冲动也同时传递给麻痹肌的配偶肌,引起健眼大幅度偏斜。   

诊断:   
    1.眼球运动检查 让患者向6个诊断眼位注视以寻找麻痹肌,如一眼向鼻侧、颞侧、颞上、颞下、鼻上、鼻下转动受限,分别表示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下斜肌、上斜肌麻痹。若眼球固定不动,为全眼外肌麻痹。   
    2,复像测定 先测定是同侧复像还是交叉复像;再确定是水平分离为主还是垂直分离为主,复像有无倾斜,按6个诊断眼位查出最大分离方位及周边物像属何眼。   
    3.综合分析代偿头位   
    (1)右眼向左侧转动受限,呈同侧复像,水平分离为主,最大分离方位在右侧,周边物像属右眼,患者脸向右转,即是右外直肌麻痹。     (2)右眼向右上方转动受限,交叉复像,垂直分离为主,最大分离方位是右上方,周边物像属右眼,患者下颏上举,脸向左侧转,头稍向左肩歪,即为右上直肌麻痹。   
    (3)右眼向鼻上方转动受限,同侧复像,垂直分离为主,像朝颞侧偏斜,最大分离方位是左眼颞上方即右眼鼻上方,周边物像属右眼,患者头向右肩歪,下颏上举,脸稍向右侧转,即为右下斜肌麻痹。其余类推。   

治疗方法:   
    1.病因治疗 根据各种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准确地进行治疗。对于病因不明者,可采用皮质类固醇及抗生素常规治疗。口服或全身应用 b族维生素、血管扩张剂、能量合剂,可辅以理疗、针灸治疗。   
    2.对症治疗 遮蔽一眼消除复视,改善代偿头位。   
    3.手术治疗 经治疗半年无效,且有明显斜视且斜视角稳定者,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原则以达到正常眼位、保持两眼外肌力平衡为目的。如右眼外直肌麻痹的手术原则为:加强右外直肌,可将右外直肌缩短或把上下直肌的一半移植到外直肌,如仍不能改正内斜,可将右眼内直肌后退,以改善内斜状况。若仍有明显右眼内斜,可将左眼内直肌前徙。如果仍有一定程度的右眼内斜,则作左眼外直肌延长或后徒术即可达到矫正目的。其余类推。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共转性内斜
如何预防宝宝“对眼”

  有的宝宝出生初期,似乎有点斜视,有时看上去又似乎是“对眼”,俗称“斗鸡眼”,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宝宝在出生最初几个月内,眼肌尤其是调节眼球活动的一些肌肉发育不完善,双眼的共同协调运动能力较差,而宝宝通常又非常习惯用深沉和目不转睛的凝视来观察周围事物,与自己的父母交流。再加上婴幼儿时期宝宝的鼻骨不发育,两眼距离较近,年轻的父母在与自己孩子对视时总觉得宝宝好像是对眼。其实,这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属于暂时的正常生理现象,一般2~3个月后宝宝双眼的共同注视能力就可以发育良好。

  在这个时期,如果父母在护理上不尽心,就有可能诱发或加重宝宝斜视和对眼。如经常只让宝宝看一侧光线,不注意经常变换体位;或者把婴儿床上的玩具挂得太近,使宝宝两眼经常注视近物等等。所以,父母要注意变换宝宝睡眠的体位,使光线投射方向经常改变,今天头睡左边,明天睡右边,隔日调换,这样就能使孩子的眼球不再经常只转向一侧;小床上彩色玩具不能挂得太近,至少距离1米以上,也可在各个角度多挂几个,以免宝宝只注意一点,这样就可避免宝宝发生斜视或对眼了。当然随着宝宝面部骨骼的发育,尤其是眼眶及鼻骨的发育,假性内视是会逐步消失的。

  如果宝宝已有对眼或斜视就更要引导宝宝向多个方向注视来加以矫正,到了3岁仍不见好转,应找眼科医生诊治。

预防婴儿对对眼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五官之首,幼婴儿一旦形成对对眼,长大后会直接影响面部美容,形成美中不足,遗憾终身.

  对对眼,又称顺子眼,斜偏眼,大多是由于婴儿在2个月至1周岁时年轻的父母亲照看不周所致。

  对对眼虽可在婴儿长大后校正,但毕竟不十分自然逼真。怎样防止婴儿形成对对眼?父母亲在婴儿2个月后一定要注意孩子的睡姿和摇篮中的摆设等等。现提供几点注意事项,供参考。

  1婴儿在2个月后,视力增强,能注意周围的人和物,这个时候如婴儿睡摇篮,不可在摇篮近空中摆设玩具、物件,特别不能在1.5米以内摆设任何东西。

  2如果摆设玩具、物件,一定要在1.5米以外,但切不可摆一件,要间隔距离,多摆几件,使婴儿能转动眼珠,轮看玩具或物件。

  3婴儿睡摇篮时间不能太长,要间隔时间抱起婴儿转转,使婴儿能看到周围的一切,使其产生好奇心理,增加眼球转动频率。

  4婴儿睡姿一定要正确,切不可长时间地向一边睡。

  如果婴儿一旦形成对对眼,年轻的父母也不要着急,可在孩子长到10岁左右时到医院去校正,切不可请江湖医生医治,以免留下终身遗憾。

幼儿“对眼”原因和防治

    婴幼儿有时可以看到两眼内聚成“对眼”,此现象有多大危害,这是众多家长所关心的问题。

    要了解“对眼”发生原因,先了解一下人体注视物体时所发生的生理现象。人体注视远方物体和注视近方物体需要不同的屈光度,眼睛根据注视距离付出相应屈光度的功能称为“调节”,看近时调节加大,看远时调节降低。另一方面,在注视近距离物体时,两眼要同时向内聚集才能保证双眼都同时看到物体,此功能称为“辐辏”。“调节”和“辐辏”正常是相互匹配,同比例增减,一旦因某种原因破坏他们的平衡时,就会发生异常。而最常见的因素是眼睛的远视状态,这是因为远视眼要比正常付出更多的“调节”而不需要“辐辏”的增加,但是随调节的增加互动功能令“辐辏”也加大,这加大的辐辏就可以使眼球产生过多的内聚力而出现眼向内斜的“对眼”。

    婴幼儿出现“对眼”现象有两种情况,一是婴儿的发育没有完善,双眼互动功能没有健全,这是暂时的生理反应,在发育完善以后即可消失。另一方面,幼儿发育过程中决大多数存在远视状态,经常要加大辐辏,出现内斜视情况,远视度数越大越明显,但这还不等于已经有了斜视眼,因为只要按照发育规律做保健措施,随着发育过程也会逐步正常。只有在长期辐辏加大情况下,才会有不可逆的斜视发生。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贴
了解“对眼”形成的原因以后,也就知道如何进行防治。在婴幼儿不能测定视力阶段,必须注意,不能给孩子创造过度注视近距离物体的条件(例如在孩子前面悬挂一串玩具让孩子看或玩),尽量让孩子注视远方物体。年龄大一点以后,及时教会孩子读视力表,会看视力表以后立即到医院用阿托品散瞳孔验光,如果“对眼”非常重,也可以在不会读视力表情况下,早一点验光由验光医生根据客观检查情况估计孩子大致度数。远视度数低时仅需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不看太近距离物体即可随发育而正常,远视度数高的则需要配眼镜才能消除眼睛多付出的辐辏,消除“对眼”。这种治疗眼镜必须经常佩戴,而且每半年复验一次,及时随度数变化更换眼镜。戴镜视力不能完全矫正达到正常就是有弱视的症状,要做弱视治疗。

    不过斜视并非都是由于上述原因所产生,还有其他先天的,后天的因素可以引起斜视,这需要到医院做系统检查才能进行鉴别,婴儿两眼里眼角的距离比正常人宽时,外观也象“对眼”,但是这是“假”对眼。无论何种因素引起的对眼,以上防治原则都是有益而无害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斜视矫正手术有哪几种?如何选择
矫正斜视的眼肌手术有眼肌后退术、眼肌缩短术、眼肌折叠术、眼肌腱切断术、眼肌前移术、眼肌移植术和眼直肌联结术等多种术式。
   
    (1)眼肌后退术  将肌肉的止端后退若干毫米,是减弱眼肌的术式。以内直肌后退术为例,先垂直切开内侧球结膜,并与眼球筋膜分离,同时分离泪阜下与筋膜间的节制韧带。沿肌肉止端向后剪开肌肉上下缘的筋膜,伸入斜视钩分离出内直肌。在距肌肉止端后2毫米作套环缝线,贴近肌肉止端剪断肌腱。在预计的位置上,把肌肉缝线经巩膜板层穿出,先作活结结扎。如发现矫正不满意,可松开活结,作必要的修正,然后结扎,最后缝合结膜。

    (2)眼肌缩短术  将眼肌切除若干毫米,再行缝合于原附着点,是加强眼肌的术式。如作外直肌缩短术,先垂直切开外侧球结膜并与筋膜分离,游离出外直肌。根据切除肌肉的长度,在切除线后2毫米作一对肌肉套环缝线,贴近肌肉止端剪断肌腱,把肌肉套环缝线分别穿过肌腱附着点的残端,再穿出结膜,在结膜外结扎。如发现有轻微位置不正,可调整结扎缝线的松紧度,或另作缝线缝合。

    (3)眼肌折叠术  将肌肉的一段用缝合线折叠起来,使其缩短,是加强眼肌的手术。以上斜肌手术为例,先切开鼻上方球结膜及筋膜,用斜视钩从上直肌内侧紧贴巩膜伸入,钩出上斜肌,分离其周围筋膜;用折叠器靠近上直肌旁折叠肌肉并用缝线缝合,再缝合球结膜。

    (4)眼肌移植术  是加强麻痹眼肌肌力的术式。如外直肌麻痹,将上下直肌各一部分移植于外直肌止端,同时缩短外直肌约9~10毫米,缝于原肌腱止端,再缝合结膜。  

    (5)眼直肌联结术  先将内直肌作最大限度的后徙,再将上下直肌各分成内外两等分,将外直肌也同样分为上、下两等分。用丝线将上直肌的外一半与外直肌的上一半结扎;再将下直肌的外一半与外直肌的下一半结扎。此手术加强各直肌的协调功能,可用于直肌麻痹以加强肌力。

    其它术式,如眼肌腱切断术是一种古老的减弱眼肌的手术,现多被后退术代替。眼肌前移术因4条直肌前方受角膜缘的限制,能前移的距离有限,故常以缩短术或折叠术代替,两术式目前在临床上已很少应用,故介绍从略。

    矫正斜视手术的选择包括手术时间、手术肌肉、手术方式和手术量四个方面。  

    对于共同性水平眼外肌手术,其早期发病以1~1.5岁左右作手术较为适宜。若由先天性机械因素如异常节制韧带,先天性肌肉筋膜异常等,一旦证实其运动限制,不能用交替遮闭一眼而消失时则应尽早手术治疗。若其斜位由屈光不正引起者,一定要等戴用充分矫正眼镜1~3个月以后,根据眼位的变化决定手术时间。对于迟发性或间歇性斜视,应在进行眼位矫正和双眼视觉功能训练,取得疗效之后,一般在7岁以前施行手术为妥。若其训练治疗无效,手术宜在12岁左右进行。至于手术肌肉的选择,应视其斜视为单眼性亦或双眼性。共同性斜视应首先考虑作双眼外肌对称性手术。对于内斜患者,因为两眼常呈外转不足现象,故应首选加强两眼外直肌的缩短术或折叠术。如为单眼恒定性斜视,则可根据斜位,估计内外直肌的强弱,分别选用后退缩短术。对于6岁以下儿童,为平衡双眼视力,宜对双眼施行对称性手术。所谓对称性手术即指如在辐辏功能过强时,可先行两眼内直肌各退后4~5毫米的手术,则术后疗效显著。

    关于手术方式和手术量的选择,一般来说退后术用于内直肌效果较好,缩短术对外直肌有效。在纠正25°~30°的内斜视手术,眼外肌每退后或缩短各1毫米,则大约矫正5°斜角,但对斜视度偏高、偏低的患者,不宜机械地以此比率计算手术量,应在实际手术中视其眼位矫正程度而定。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贴
对于垂直性斜视的手术选择若其眼肌不平衡程度轻微,一般不选择手术治疗。只有在肌肉不平衡比较显著时方可考虑手术。对于手术肌肉的选择一般以加强功能不足的肌肉,减弱功能过强的肌肉,在非注视眼上作手术,或在斜度最大视野内起作用的肌肉上手术;尽量避免削弱下斜肌、过度矫正以免产生旋转性复视而出现新的症状。
    对于因肌肉麻痹而斜视的手术选择将以受累眼肌而异。如上直肌麻痹,患者以斜眼注视,则应在对侧眼的下斜肌行退后术为宜;如患者
健眼注视则在患眼下直肌行退后术为好。若属下直肌麻痹,其手术选择与上直肌相同;为了不削弱下斜肌,应首先行下直肌缩短术以加强受累肌肉。对于下斜肌麻痹,一般在此肌肉上作折叠术;但对于斜度较大的患者,常需在健眼上直肌行退后术。若麻痹严重,或有明显的 内旋斜位,还可在患眼上斜肌上行断腱术。如患者以健眼固视,患眼下斜肌功能过强,应选择将下斜肌减弱的退后术。若其他眼肌功能尚好,仅上斜肌单纯性麻痹,可选用上斜肌折叠术以加强该麻痹肌。在临床上,眼肌轻度麻痹时应选用加强受累眼肌的术式,麻痹明显时要选用加强受累肌,削弱拮抗肌与配偶肌的术式为宜。
    总之,对于眼肌手术的选择不能仅按固定程式办理,应当根据术前的检查,设计手术方式和手术量,并在手术中边作,边观察,边修正方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斜视手术矫正前应做哪些检查
为了判断斜视的性质、类型,选择手术时间、手术肌肉和手术量,并预测手术效果,进行全面认真地术前检查是十分必要的。斜视手术前检查包括病史问诊、视功能检查、定性检查、斜度测量、屈光检查以及对术后是否出现复视的判断等方面。

    (1)病史问诊  病史问诊的目的在于判断斜视的性质和估计手术效果。患者的年龄,发病时间和病程对判断斜视性质和预后很重要。1周岁以内发病的患儿多属先天性麻痹性斜视或非调节性共同性斜视。因其双眼视觉尚未充分发育,若病程较长则双眼视觉形成的可能极少,手术效果就比较差。若发病在3岁以后,双眼视觉及融合力已经建立,其手术效果较理想。若病间歇性斜视,意味着在最初一个阶段患者尚未失去正常双眼视觉,经过手术治疗,其效果一般比恒定性斜视为佳。另外,患者曾否戴过眼镜,戴眼镜后反应如何,有无代偿头位,有否家族病史对于判断斜视性质均有重要意义。

    (2)视功能检查视功能检查是手术前的基础检查,包括视力、视野、眼底、双眼视觉和融合力诸项。患眼视力正常或双眼视力平衡是获取立体视觉的基础,是取得手术疗效的良好条件。对于视力低下者,应详细检查视野、眼底,确定是由器质性病变亦或由弱视所致。如因器质性病变,手术治疗仅能获得美容效果,其手术时间最好选择在12岁以后进行。若其视力低下由弱视所致,应当用观测镜确定注视性质。如为旁中心注视,应先行矫正异常视网膜对应,进行增视训练,根据斜视和弱视的恢复状况再决定手术方案。若患儿为中心固视,年龄在7岁以内,则应及早用单眼遮闭法提高中心视力,在视力已经恢复,并且斜视成为交替性之后,其眼位仍不复正者即应考虑手术治疗。术前检查双眼视觉和融合力甚为重要。若手术前无双眼单视能力,应在接受增视训练后考虑手术,否则,虽然有一部分人可因手术恢复双眼视觉,但亦可能无法恢复其正常的立体视功能。若患者在手术前有较强的融合力,其手术预后比较乐观。如术前测定其融合范围比较小,应先进行融合力训练,待其增加融合力后再行手术治疗。

    (3)遮盖试验  术前用该方法判断斜视性质、斜角状况和受累肌肉的功能。先用双眼交替遮盖法,然后再用单眼遮盖与不遮法,可以判断其病为隐斜,亦或为显斜视。其次,在行双眼交替遮盖时,用注视远、近目标的遮盖法来判断远近距离斜视角度数是否相同以估计受累肌肉的功能状况。为了检查各水平及垂直肌肉有无功能不足,常需要遮住一眼,令患者向各个主要诊断眼位注视的方法来判断。

   (4)斜视角测量  术前测量斜视角一般需要几个数据,即正前方远、近距离的斜度;左、右眼分别注视时的斜度;戴矫正眼镜前后的斜度。如有水平眼外肌麻痹的可疑时,还要准确记录双眼左右转动15°时的斜度变化及向某侧转眼时斜度增加的度数。有时还需要测量6个主要注视方向的水平与垂直斜度。只有掌握了上述数据,才能科学地选择手术肌肉、手术方式和手术量。

    测定斜度的方法有很多种,属于主觉检查法的还有复视像检查、Maddox杆法、Hess屏法等,属于客观检查法的有遮盖式角膜反射法、视野计法、斜视计法、斜视线状测量法、弱视镜法等。在临床上一般先用遮盖式角膜反射法,再用视野计法,大型弱视镜法,必要时结合其它检测方法多方面核对。在检测时还要注意患者有无异常视网膜对应及其对斜视度的影响。斜视度数的准确测量对于取得较高手术成功率是至关重要的。

    在术前对患者进行一次扩瞳验光对于判断斜视类型,确定手术方案,估计手术效果有重要价值。因为年幼之内斜视患儿多为远视眼所致,给于验光配镜有可能使眼位复正而不需要手术。若其屈光矫正效果不佳,则应根据矫正后斜度的变化考虑手术方案。若患者为高度远视,因其眼球较小,萁手术量应相应减少;高度近视者则恰恰相反,手术量要相应增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眼镜人论坛官方群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视光人 ( 桂ICP备2021001297号 )

GMT+8, 2024-5-4 10: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