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人论坛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shhb

再谈《传统视光学理论应该面对的十大专业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面对楼主的这10个问题。楼主也在回复中提到是对传统理论体系的质疑,这句我赞同。但也有不妥之处。
这10个问题有两个共同点,就是视力数值和屈光度的加深问题。那么要质疑是对的,因为应该质疑是否用现有的视力测定方法来评定视力是否合理?用一个视力表来做检测是否合理?楼主一直强调的像的问题,这才是关键,而不是仅仅一个1.0  1.2  1.5 的问题。
屈光度的加深问题,就以近视来说,增加的问题,这意味着眼球的光学性质在变化,具体是屈光系统当中那一部分在变,应该要具体分析跟排查。这个目前在眼视光学当中本身就是一个不足之处,因为研究人生理发育问题,需要借助生理学研究者共同来参与。
人类发育的过程,目前有一定规律,但仍研究有很多争论,如果仅仅站在眼视光学看待楼主这10个问题或者站在自己的观点看这10个问题,争论仍存在。
楼主给我们阐述电子成像设备很形象,以我理解,电子成像,如电视机,他的屏幕显示同样是模拟人眼视网膜来完成也也就是RGB三种基色的共同显影问题。无非电视机是以电信号或者电磁信号,转化为光信号,而人眼是以光信号转化为生物电信号,最终由视皮层中枢不同区域不断地总结完善以达到形觉跟色觉。
楼主这10个问题,我们论坛或者在之前的其他论坛都有做个讨论,当然我们也期待楼主拿出自己的观点,我们再次共同讨论。
 楼主| 发表于 2010-3-1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21# hoglles
人眼的最小分辨率应该是在三个视觉细胞的大小范围即4.96µm左右,而一个视觉细胞直径是1~1.5µm,我们把这个4.96µm范围定义为1´视角。我国现已确定采用的是等长的“E”视标(每个边均为1´视角辨认即等长的“E”为5´视标)。E的每边长系根据各行视标的设计距离乘以以正切5´角的常数0.001454。根据远用视力检查5米的要求,我们把这个1.0视力称为有效视力100%,因此,远视力表1.0的视标的每边长为0.001454×50000=7.27mm。视标之间增率采用几何级数。我国对数视力表行间的增率均用10√¯10¯=1.2589的倍数。每隔10行视标大小相差10倍。
这个就是检查视力的标准及要求。
发表于 2010-3-2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shhb
1‘视角的问题以及视力标等级刺激是否按Weber定律这些都不重要,当然你说的以上是传统视光学的视力表的设计,确是现行对视力评定的一个标准跟要求。但恰恰一些验光师面对一个视力表,不同的验光环境,导致的不同的屈光度的结果。目前面对视力表的测量,本身就是一个物理跟心理的实验过程,而心理的问题患者的习惯认知问题都会导致这个结果的偏差。目前的视力检查,仅仅是特定距离来评定大于1’视角或者小于1‘视角问题,或者说也是间接评定三个椎细胞的范围问题。但对于一个视网膜发育已经停止的人来说,是否还有意义?即便对于发育之中的儿童或者青少年是否也有意义?楼主一直在强调像的问题,其实才是关键,我们验光师的一个重要阶段就是对屈光系统做屈光度的定量,而不是先来评定是否是大于跟小于1’视角的问题。像的质量状态才是我们所要细心考虑的。
发表于 2010-3-2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生理学角度目前对人眼发育的规律来看,人眼是要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地认知过程或者说是视中枢对外界物体的一个认知和总结过程,屈光系统的屈光度规律大致是从正数递减的一个过程(当然也有生下来就是0或者负数的屈光状态的婴幼儿),至于最终发育停止是正,0还是负,这个就反应了自身基因的以及对外界环境相结合后的一个最终产物。在这个过程,视觉系统的可塑性极强,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引起发育异常,那么目前比较公认的就是模糊理论,无论是屈光系统的对焦能力异常导致的模糊,还是其他可视环境的人为模糊都会违反这个发育的规律,从而引起发育异常。当然现在争论还是很多,新鲜的观点更是很多,所以我们只有来综合讨论这些观点。楼主有何观点,请拿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hhb 于 2010-3-6 12:53 编辑

hoglles,很高兴与你探讨这个像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从基础光学中关于成像讲起。
这个公式应当记忆犹新吧。 1/u + 1/v = 1/f  (式中u代表物距,v代表像距,f代表焦距)
在人眼中,像距是不能变的,尽管每个人的眼轴长度不一样,但对于这个人来讲是一定的。因此,当物距改变时,只有改变焦距才能满足这个成像要求。
我们假设一个像距为24mm的人眼,其1/v=41.66667
1/f 是否可以看着是人眼视觉需求的总屈光量D。
则该人眼成像应当是41.66667+1/u =D
我们已知人眼的静态屈光量在58D,调节能力在20D左右,因此,我们从中就能大体知道人眼的远点与近点了,即式中u
发表于 2010-3-3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shhb
也很高兴与你探讨这些问题。
首先这个成像公式是一个初中物理当中物理光学的一个凸透镜成像公式,是根据高斯公式和牛顿公式得出的一个简约公式,仅仅适合于讨论薄透镜成像的,用于人眼这个不规则的屈光系统组是不适用的。就像我在其他帖子中,也就是你跟顾老师反复纠结的那个贴中,我说过,对人眼目前的光学计算,目前没有能做得到,仅仅在视光学上或者几何光学上引入了一个模型眼的计算。
这些我觉得我们讨论也没有任何意义,就像你上边说过的,像距是一定的,或者说接受像的地方是定死。我们需要讨论的是黄斑中心凹处的像的质量,也就是整个屈光系统的像差问题,或者矫正用光学元件对像质量的影响以及对屈光不正的矫正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0-3-3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基础理论是一个基准点,所以背离基础理论讨论其他问题就会走弯路。
我们假如连最基础的理论都在怀疑,那就要修正基础理论。
其次,当我们确定了这个基础理论,那就从这里出发,开始探讨。
 楼主| 发表于 2010-3-3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这个公式:1/u + 1/v = 1/f  中,我们就能看到,假如我们的眼轴是23mm,或者是24mm,或者是25mm,也就是说1/v 则将给我们带来一个因眼轴的常数屈光量,要使得该公式成立,就取决于物距与焦距的对应关系了。
1/f 取决于人眼的屈光量的范围,也就是我们平时认为的调节能力范围。
当我们的调节能力范围处在极限时,物距的范围也将成为这个公式成立的关键了。
这里值得思考的是,眼轴的标准性受到了挑战,因为,从这个公式中,当眼轴在一定范围内,存在长短时,只要成像能将这个公式成立,就可以让人眼看清,因此我认为在一定的范围内,简单用眼轴来说近视的轴性问题值得质疑,这种轴性的近视应当是从超出正常范畴的角度考虑,不能影响我们正常的视光研究。
 楼主| 发表于 2010-3-3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要用这个公式说些事情呢,这里再简单交代一下:
假如是焦点的观点,那一个焦度只有唯一的一个焦点。
假如用成像的观点,那就会有,一个固定的像距,可以有多个焦距。
 楼主| 发表于 2010-3-3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此我们又可以联想到,屈光补偿需求量的不同,但不代表裸眼状态下,这个成像公式的不成立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眼镜人论坛官方群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视光人 ( 桂ICP备2021001297号 )

GMT+8, 2024-5-20 02: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