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 新视界710
终于让你回到正题上来了。很高兴。
你刚才说的这个情况是这样的:30米处的10米高的物体,它在视网膜上的成像绝不会超出2mm范围大小,否则就是像外溢了,超出部分的像也就没有意义。正因为视网膜有这个像最大的限制,因此人眼就要动用调节,将像的大小调整到能辨认识别的范围。
凸透镜这样的特性,物体在两倍像距以外,在透镜另一侧成倒立缩小的像,人眼是一个大概58D的凸透镜组,它的像距也就是我们眼轴的长度,在上述问题中,物距、像距、物高、像高都一定,通过光学成像原理,我们可以大致得出需要的透镜组的焦距,根据这个焦距得出相应的焦度,这个焦度与眼静态屈光度数存在一定的差,这个差也就是人眼通过改变晶状体来实现。这个是一个平面成像的概念,一般初中水平就可以完成。
事实上,黄斑中心凹中有视细胞的地方才有视觉作用,而且这个中心凹的形状是一个漏斗状,视细胞就分别在这里,只有将像成在这里并且与这个中心凹形状近似乎一致,才有机会让视细胞接受。
同时,视细胞是一个的在视网膜中心凹中排列,每个细胞大概在1-1.5微米,每三个细胞可以成为一个最小的辨识单元,通俗一点就是一个像素的概念。这些视觉基本辨识单元组成了视觉像。这里要交代的是,在视网膜上成的像是完整的图像,而识别的是一个像元素,这些像元素在传递到大脑。
关于以前教科书,这里想说的是,书是人写的,而且是老人们写的,他们只有这些水平,当初他们都不知道用电脑网络来交流他们的学术观点,也许一交流,很多说法早就改了,或者就不会乱讲了。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