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我给你举个例子。瞳距66mm的人在观察33cm处目标时的集合需求通过计算应该是19BI。但是如果这个人有10个棱镜度的内斜和外斜的时候那面此人的集合需求指就会与协会司度挂钩。十个棱镜度的内外斜视者的集合需求在棱镜全部矫正的情况下与该瞳距的正常人一致,为19个棱镜度基底向内。而做在标准的检查情况下,应该是在远用些微全矫正的状态下进行,此时被检查者完全相当与一个正常人。只是他的测量值会与正常人相差10个棱镜度罢了。用我上面的例子老说,假设此人在破坏融像后测得的融像性集合值为15BI那么其中10个棱镜度为此人的外斜视度。他的融像性集合之为5BI,如果进一步调节破坏后测得的结果为20BI则此人的调节性集合为去掉10BI的外斜视和5BI融像性集合值后剩余值5BI。则调节性集合与融像性集合的总值为15BI。那么近感知性集合值当然就是集合需求减去融像性集合与调节性集合的值了。也就是说近感知性集合=集合需求-融像性集合-调节性集合=集合需求-(融像性集合+调节性集合)=19-5-5=19-(5+5)=9,也就是说近感知性集合是9BI如果加上斜视度这个值可能就有问题了。
其次:你在41楼的发言好像没有理解我前面说的意思。比如说按照AC/A 的计算,每动用1D的调节应该动用2BI的集合。但是实际上可能都一个1D调节的调动动用了1个棱镜度的调节性集合,而第二个1D的调节则动用了2个棱镜度的调节性集合,而第三个1D的调节可能要动用3个棱镜度的调节性集合。这与计算的结果是不相称的。这个平均值完全不能说说明什么问题。而且测量是到底应该用多少度的调节来测定呢?你使用1D与使用3D所得到的结果可能会出现很严重的差异,那么你到底应该相信哪一个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