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光人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蓝南京

关于AC/A的争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9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三项聚散, 除了调节聚散外,另外两样,  融像性辐辏  & 近知感性辐辏 ...你们是怎么检查出来的?
发表于 2009-9-9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边也贴一个吧。

说说俺的初步理解,请各位方家看看是否正确。
    首先,计算性AC/A和梯度性AC/A都是对隐斜视的测量方法,由于测量原理不同,所以测量结果也不同,计算性AC/A测的是总量,其单位是厘米或毫米;梯度性AC/A测的是变化率,其单位是棱镜度,拿两者来直接比较大小是没有意义的。
    其次,测量AC/A的目的是什么?我看蓝南京的文章里,似乎AC/A应该有一个正常值,大于这个值就说明有内隐斜等等,只是作为定性判断用的。既然是定性,那么讨论二者精度似乎也没有多大意义。如果是用于定量矫正斜视,就需要考虑测量精度。
    第三,通俗简单地说,检影的精度最高只能达到0.25D,斜视测量的精度最高是0.5Δ,也可能是1Δ,这个取决于棱镜度的最小间隔。在这个前提下,你们说“梯度性AC/A测量的缺点:比较容易受到焦深的干扰,”等等,这些干扰的量又是多少呢?单纯从误差合成的角度说,只要在0.1D及以下,跟检影误差和棱镜误差相比,完全就可以忽略不计了。这就好比给你一个洞眼象手指头那么大的筛子,要你分出米和沙子来,是不可能的。
    第四,仅从测量原理来看(因为本人完全没有临床经验),我认为梯度性AC/A更科学一些,因为它是变化率,是一个相对值,可以自动修正很多误差,包括测不到的调节部分,也包括仪器精度引起的误差。但是,如果AC/A要用于配镜,可能是计算性AC/A更直接好用一些。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用计算性AC/A去讨论合理的给光度数,理论上认为还是不很科学。
发表于 2009-9-9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1.AC/A 比 在两眼视机能的分析上只是许多项目其中之一,并没有那样关键性的作用.

2.两种 AC/A 计算方式我个人较认同计算式, 因为少了 LAG 的干扰,多了一些近知感性辐辏,这样反而比较贴近眼睛日常状况.

3.我也很好奇 融像性辐辏  & 近知感性辐辏 ...你们是怎么检查出来的? 真的有那么大的影响?
发表于 2009-9-10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rick
不用好奇。首先应该明确调节需求和集合需求的对于不同的人的瞳距和不同的距离,两者的完成双眼单视的基础对应几何关系也就是集合需求的量值。难道你不对你平时所测的数据和理论完全不一致感到好奇呢?
简单说双眼如果保持远距离眼位不变,那么在移近的时候,焦点就会自黄斑中心凹分别同步向颞侧移动,此时双眼处于非对应区域,诱发双眼复视,这种刺激诱发集合神经冲动,使双眼视轴转动完成正常双眼黄斑中心凹对应,从而完成融像,那么保持这一双眼单视的功能系统就是聚散系统,既张力性聚散,融像性聚散,调节性聚散,近感知聚散。这当中唯有融像性聚散是对双眼单视进行精确性补偿的,其他的三种聚散仅仅是其功能特点引起一定聚散倾向只能做为聚散反应基础之一,但不足以实现融像。
既然您已经写了AC/A的运用,可以看出您对这四种聚散的基础了解很透彻,难道您还不知道该如何得出和测量出这三项的数值吗?
但我想补充的一句就是,三项聚散仅仅是评估双眼视异常的一个科学合理方法,但也并不能完全准确和精确统计四项量值。因为,目标在panum空间的位置微量差异,仍可以是双眼维持双眼单视,也就是说理论上的集合需求和实际集合需求量并不一致,这就给测量有了一定的影响。
发表于 2009-9-10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ick 于 2009-9-10 10:56 编辑

以假设....来说当然三项聚散一起评估会比单单调节性ac/a 比更精确,但是三项聚散精确数据如何测出? 科学评估是要精确数据的.

AC/A  从1937提出迄今已经有70几年一直是分析双眼视基本数据之一,我不晓的前几楼的反对AC/A 的理论本身了解正确吗?   楼上说     三项聚散仅仅是评估双眼视异常的一个科学合理方法,我并不认为您能精确的量出   融像性聚散,  近感知聚散.没有能测出三项聚散精确的数据,何来?三项聚散更为准确科学的说法?
发表于 2009-9-10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集合不足有可能是调节性集合不足,也可能是近感知性集合不足。集合过度可能是调节性集合过度或近感知性集合过度,当然也有可能调节性集合和近感知性集合都存在问题。单单用一个AC/A(调节性集合与调节之比)能够给出准确的答案吗?能够仔细的分析到底是那项集合出了问题吗?我在前面给出大家的案例大家都没有仔细分析。其实这两个案例一个是近感知性集合过度,一个是调节性集合过度。这点可以通过调节放松后的回转情况得到证实。一例仅仅回转了5个棱镜度,而一个却回转了28个棱镜度左右。这恰恰说明了两个案例之间的差异。如果按照AC/A就算结果都为高值,给与add即可,可是这仅仅对调节性集合过度的有效,而对近感知性集合无效。近感知性集合障碍的解决方法需要动用棱镜。其中一个案例我就是用棱镜给与矫正才真正的解决了问题。
关于这三项集合是如何检查的实际上也很简单。分视的目的是破坏融像,破坏融像测的的结果是散开这个散开值正好等于融像性集合值。而破坏调解后散开会加大,此时测的的棱镜值为调节性集合和融像性集合总值。去掉前面的融像性集合值就是调节性集合值。而人眼的集合需求是通过集合方式计算出来的。束腰主要依据瞳距和工作距离来计算。这个集合需求在去掉隐斜视的因素后,剩下的为近感知性集合、调节性集合和融像性集合的总值。既然前面已经知道了融像性集合和调节性集合的总值,那么用集合需求值减去调节性集合与融像性集合总值后不久得到了近感知性集合值吗?然后在通过对这三项数据的分析,确定属于那种集合异常。
我现在奖集合异常分为了一下几种类型。近感知性集合集合不足、近感知性集合过度、调节性集合不足、调节性集合过度、近感知性集合与调节性集合都不足、近感知性集合与调节性集合都过度、近感知性集合集合不足、调节性集合过度、近感知性集合过度调节性集合不足、由于斜视导致的近融像性集合不足或近融像性散开不足这些情况。只要有了数据找到问题的根源,事情不就得以解决了吗?在我给的案例中有一个在调节放松后仍然为大度数基地向外的棱镜测量值,此人为明显的近感知性集合过度,放松调节是没有用的,只有给与棱镜矫正来解决问题。而另外一个案例实际上是调节性集合与近感知性集合都过度,但是由于放松调解后测量值在零附近,所以只要给与一定量的ADD期症状及能立刻缓解。
发表于 2009-9-10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更适合在视光学院吧。
发表于 2009-9-10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有些书上东西是值得去反复论证的,如果有问题,迟早是要去掉的。
我刚在25楼已经说的很明确,三项聚散也不能保证是准确和精确的。但已经可以比AC/A更科学啦。因为可以准确的定性到底患者是那类聚散出的问题。就想刚刚顾老师的解释一样。
发表于 2009-9-10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请rick把他移到视光学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眼镜人论坛官方群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视光人 ( 桂ICP备2021001297号 )

GMT+8, 2025-1-11 22: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