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光人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rick

rick:檢影中和時遠點與檢查者網膜成像關係剖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机会我们几个人一起坐下来,面对面的聊起。
 楼主| 发表于 2012-1-2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38# 蓝南京


    南京 : 關於檢影時檢查者使用調節力的數據,我已經計算出來..如下.你參考看看是否認同??

根据成像原理以工作鏡微+2.00D時來計算..
”像(被檢者的瞳孔反射光)”置於正透镜第一焦點與光心之間成一放大虛像,且像在透鏡左方與物同側距光心 -3.89公分處.

1/v+1/u=2(D) …(設:折射率為 1 來計算.)

1/0.02413+0.012 + 1/u = 2

u=-0.0389 m=-3.89 cm………檢影時檢查者觀察的被檢者瞳孔反射光位置,位於工作鏡左方3.89公分處,經過成像公式計算是一個稍微放大的虛像.

檢查者觀察的光斑是一個稍微放大的虛像位置在工作鏡後面 50CM +3.89CM=53.89公分處.

因此檢查者的調節需求=1/0.5389=1.85D

檢影時以工作鏡+2D 為例....檢查者的調節力最大會用到 1.85D.....這是我計算出的答案.

发表于 2012-1-2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40# 蓝南京


    说说,你说的是什么,请具体说说,是不是说我在人眼上得出结论,然后当作实验结果???
如果是这样的话只能说明你没有好好看帖的内容,我的所有试验都是用试镜片做的,人眼不过是为了验证一下而已,那不过是例子而已,只能说明你根本没有好好看帖。OK
发表于 2012-1-2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到今天我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想加入讨论检影的问题,要想讨论明白,首先对加入讨论的人要有两个条件要符合,如下:

1,喜欢实事求事,勤于做试验,为找到真理想方设法用试验的方法去验证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会认认真真去试验,而不是空谈理论。然后理论联系实际来加入讨论。
2,对成像知识全面了解,最起码对检影方面涉及到的成像问题,对成像作图等都熟悉,而且会作的人,只有这样才会通过光路图等给予全面的分析了解。

但这样的人很难找,对成像作图了解的相对较多的,本论坛里露面的我敢说极少。能认认真真为了真相去做试验的也极少。
同时具备这两样的,哈哈少之又少。

要想搞清真相,真的,必须要具备以上两种条件,否则都是空谈。检影理论是一个综合体,绝不是偏面的东西。顾此失彼的理解检影理论都不是真正正确的东西。对讨论的分歧用试验的方法去验证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都不愿意去试验而去空谈,绝不会找到正确的结果。
发表于 2012-1-2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有的网友主张的检影镜与被检视网膜成共轭关系时即为中和时,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共轭时被检者视网膜上的光斑是最小的,但中和时的光斑却是最大的,这个大大的矛盾,大大的问题是无法得到解答的。

本人认为,也可以说是正确的认识是,要想让被检视网膜上的光斑看起来最大,这种作用只能是操作者与被检者两视网膜之间的光路发挥的作用,与检影镜到被检者视网膜的光路无关。这种认识是绝对不会有错的。这种认识也是与前人的认识是一致的,前人的检影理论也是建立在两视网膜之间的光路之上的。

强烈希望再以后的讨论中加入进来讨论的网都能够画上相关的光路图等,否则进来讨论意义不大。达成一致的几率也等于无!!!
 楼主| 发表于 2012-1-2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45# 金戈戈


    關於檢影的共軛問題...我想提一下.

從開始檢影被檢者跟檢查者就是在共軛狀態下,只有在共軛下檢查者才能清楚的經由窺視孔看清楚整個檢影狀態.
金戈戈你主張的中和時檢查者跟被檢者網膜不成共軛,單就遠點在檢查者的眼睛第一焦點時的瞬間會成一平行光柱,因此這個主張嚴格的說瞬間可以成立.但是這是在理想的狀況下,檢影時並不可能只形成一個點它是一個面(光斑),實際上遠點要完全正確的在第一焦點上機率非常低.而且檢影時經過窺視孔看的範圍並不只瞳孔部分還包括很大的周圍地區.而這些周邊地區..如角膜...眼瞼...結膜..隨時都是在共軛狀態下被檢查者觀察中...所以有許多 學者還是主張:共軛原理是檢影的基礎之一.這狀況他是客觀存在的,只是個人的解釋方向不同而已.

如下圖 :
檢影時檢查者經過虧視孔看的是一個距離約54公分遠的正立虛像 ,窺視孔看出的範圍並不只有被檢者的瞳孔部分而是包括角膜眼瞼等...大範圍的影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2-1-3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46# rick


    rick你好,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检影是为了验出度数,取得中和,这个中和是为了寻找视网膜上的光斑被放大最大时,或者说视网膜上像的远点在哪里,用顺逆界线来确定它的位置在哪里,这里至始至终说的都是视网膜,所以我个人感觉其他的比如结膜,结膜等是否共轭可以不去考虑。我的题目前面有个定语叫:“两视网膜之间”

我们的共识是被检者的远点到达操作者前焦点时为中和状态,此时不共轭,你再进一步引申想一下,此时的中和状态是平行光线照射视网膜,如果些时光线变成轻微发散光或者轻微会聚光照射眼球,能否让眼球在发挥调节的情况下使焦点在视网膜上呢?要想达到这种程度的条件是调节力要足够。

如果在这调节力不够视网膜上不是焦点,共轭还是不成立,下面画几种状态的图来表示一下。我两的讨论为了画图方便,我只画“物”与操作者眼,其他省略不画了



rick你看,图1远点在操作者眼前比较远的地方时,成像焦点在操作者眼后不太远的地方,此时如果操作者动用调节可能会让焦点前移到视网膜上共轭成立,我不知在哪里看过这样的说法,说是平均视网膜与焦点的距离离开一毫米相当于300度,这是道听途说不太可靠,如果据此分析的话,如果以调节能力为1200度来计算的话,那么焦点在视网膜之后四毫米处可以通过调节将焦点前移到视网膜上来使共轭成立,如果大于4毫米以上也是不能胜任的,此时共轭也就不能成立。你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图2表示的就是远远超过4毫米距离的情况,共轭不可能成立。
图3表示远点在操作者前焦点与结点之间,此时操作者视网膜上的光线是发散光,根本无法形成焦点。共轭不能成立。
图4表示远点与结点重合,此时为光锥直接照射视网膜,共轭不能成立
图5远点在操作者结点与视网膜之间,经眼球屈光系统折射后成像在视网膜之前,共轭不能成立,如果调用调节会更加共轭不能成立。
图6远点在操作者眼后(有限距离,但不是无限远)时焦点还是在视网膜之前,调节还是不能调用,共轭不能成立。


rick,如果说在检影时能够动用调节的话,形成共轭也是有限的,必须要符合起码的几个条件:

1,远点离操作者眼相当远,像离操作者的视网膜后距离不太远,能够被调节拉回视网膜上。
2,远点在无限远时,不用调节都在视网膜上。

总之一句话,如果动用调节能使共轭成立的话,那么就必须像点在操作者眼后不太远的地方。其他情况都无能为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ick 于 2012-1-3 09:50 编辑

回复 247# 金戈戈


    你這個調節說法,就如我剛跟你討論檢影時一樣...陷入了誤區.
1.實際上檢影時檢查者動用的調節力並不超過2D,如242樓我所計算的.檢查者觀察的調節力並不會隨著遠點而改變.
2.在檢查者跟被檢者之間的光路並無任何成像,所以調節力大約是恆定在一個位置而已.
3.所以綜觀檢影時的成像狀態,除了真正理想上的中和瞬間瞳孔反射光部分是光柱外...其他都應該是成共軛狀態.
发表于 2012-1-3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48# rick


   
1.實際上檢影時檢查者動用的調節力並不超過2D,
2.在檢查者跟被檢者之間的光路並無任何成像,所以調節力大約是恆定在一個位置而已.


这两点我是非常赞同的。


共轭是否成立的问题我在上楼已说得非常清楚了,你认同不认同你个人可以保留意见。

比如说本人是五百度左右的近视眼,在戴眼镜时,足矫状态看远处非常清晰,本人认为物点与我视网膜上的像点形成了共轭,不戴眼镜时,物点与我视网膜上的象点不能形成共轭,视网膜上不是像的焦点,弥散点而已,但我同样能看到东西,运动的物体还是运动着的。只不过是不清晰而已。我这样一说不知你是否赞同我的说法呢?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ick 于 2012-1-3 10:47 编辑

回复 249# 金戈戈


1.    以你的中和時被檢者跟檢查者網膜不共軛的說法...理論上正確.在檢影實務上不正確.
今天我們討論的是檢影鏡的中和,檢影的精準度並不高而且鏡片又視一次0.25d 的增減,除非在實驗室用精準儀器,檢影鏡實務上是不可能真正理想狀態下的中和的.
嚴格的說不論哪一位檢影高手也無法肯定它檢影所謂的中和狀態,是真正的中和!!

2.你說的近視-5.00d的例子,記得剛開始討論時我曾說過,幾何光學裡的透鏡,跟眼睛結構並不一樣,幾何光學的共軛條件用在眼睛上是否應該修正?的問題相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眼镜人论坛官方群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视光人 ( 桂ICP备2021001297号 )

GMT+8, 2025-1-11 23: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