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光人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long5326958yjl

标准化的验光流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6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时间长,程序多不一定就是好的验光流程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听老板说目前很多大中型城市都还在插片+电脑验光!  不知道是否属实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验光程序:
1. 问诊 ,询问上课或工作中对视力的需求,以前的眼镜有什么欠缺的地方,眼睛有无病史,除了视物不清有无其他的症状!
2. 检查旧镜度数和旧镜视力!
3.电脑验光, 《如果有眼部其他症状我们会用裂隙灯/眼底镜》
4.检影验光。《如果无戴镜史,有必要要进行托砒咔胺散瞳验光》
5. 综合验光检查  《这里不熬诉  大致是屈光度检查/ 视功能检查》
6.试戴  调整光度 开处方

     有什么不足的地方,请大家指教,谢谢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2 金钱 +12 收起 理由
rick + 12 + 12 实务上..能确实这样做到就已经很好了. ...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3-30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需要那些检查,我个人认为,症状不同的顾客,检查方法不一定相同,关键是对顾客的主述进行分析,然后再做相关检查。
发表于 2010-3-30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初、中、高级验光培训教材上都有验光程序。可以看看书上的,在结合自己实践工作当中的经验。
发表于 2010-3-31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这里要讨论标准,那么我们先要知道什么是标准:
以下是标准的定义:“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那么,视光学检查中是否能够建立标准呢?以前我的认识是不能。但是,现在我认为这是完全可能的。但是这个标准如何制定呢?实际上我觉得制定这样的标准的前提一定是能够准确的确定人眼的屈光状态,就是要能够精确的进行屈光状态的定性和定量检查。这样的检查需要能够确定一个标准的光度。因为,所有的视光学检查的基础必须是精确的验光。毕竟很多视功能与人眼的屈光状态和矫正状态有关。例如调节与集合,如果屈光状态定量都不准怎么能够测量出精确的调节力?而调节与集合之间又有密切的关系,调节测量不准就会导致集合检测的偏差。但是,目前的验光方法中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长期以来对视光学错误的认识,在这样基础之下怎么会有标准可以建立呢?实际上楼主给出的内容并不能看出标准的成分,道理很简单,屈光检查的部分给忽略了。无法看出对这部分是否排除了很多检测障碍和影响镜度的因素,是否对视光学有这新的认识和见解。而后续的检测需要的是科学合理的顺序和规定。而不是对美式验光的盲目崇拜。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顾老师,谢谢!
我以前对自己的验光手法都很矛盾,按照书上的程序一步不差的严格执行,可结果是顾客戴着试戴架并不舒服,我也一直在找原因,虽然后期自己的手法成熟,舒适度有所提高但自己很疑惑!
从顾客实际的屈光状态去精确的检查,“不盲目崇拜美式验光”   谢谢,学习了!
发表于 2010-4-2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12# long5326958yjl
验光各单项检查有标准,但是整个验光程序并没有一定流程,端看验光师的取舍.

实务上如果能确实做到12楼的过程就已经非常好了.

要增进专业实力,平常要养成看些专业书籍,遇到特殊状况就能知道要如何检查处理.
发表于 2010-4-3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引用日rick在楼上的发言:验光各单项检查有标准,但是整个验光程序并没有一定流程,端看验光师的取舍.

这个观点我并不赞同。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例一:球镜精调应该在散光精调前还是之后?很显然,散光精调前做球镜精调是不合理的。
例二:对于近用疲劳患者需要做集合功能检查或调节功能检查。集合功能和调节功能的检查是在屈光检查之前还是屈光检查之后呢?很显然屈光状态不知道如何能够确定是否有调节干扰集合功能检查呢?而调节状态与屈光状态有关,屈光状态没有检查怎么能够精确的确定调节状态呢?
例三:立体视觉的检查在融合功能检查之前还是之后?在平衡之前还是之后?在斜视定性定量之前还是之后?很显然,作为人眼最高一级的视功能,应该是在屈光检查和双眼视觉检查全部检查完成之后才能进行检查。
因此,视光学检查不仅每一个检查有它的规范和标准,每项检查之间也是有规范和标准的。我看过南京一家医院的验光。两个眼睛的屈光检查完成后就做立体视觉,立体视觉完了在做融合功能。我就觉得好笑。因为在三级视功能中,第一级是同时知觉,第二级是融合功能,第三级才是立体视觉。没有前两级视功能怎么可能建立立体视觉呢?这是一个典型的流程错乱。
 楼主| 发表于 2010-4-3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观点我并不赞同。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例一:球镜精调应该在散光精调前还是之后?很显然,散光精调前做球镜精调是不合理的。
新视界710 发表于 2010-4-3 14:15


    个人不赞同顾老师的,我之前用过两种不同的方法,其一;在矫正视力达到0.7的时候,给散光盘给顾客确认线条有无清晰和模糊的区别!然后在其大致的位置,直接做交叉圆柱镜精调散光的轴位和光度!但缺点有两个,1.顾客分辨两面的清晰度反应不够灵敏,可能跟球镜光度不足有一定关系! 2.顾客精调之后的散光偏高0.25DC-0.50DC,顾客不易适应
其二:在矫正视力1.0 ,红绿对比平衡,第2次去雾视之后进行交叉圆柱镜的精调。 这种往往比较容易适应还能得到较满意的效果!

当然这仅供参考,我觉得我们这边国产的牛眼本身也存在精确不足的成分,但我更习惯用方法二的结果开处方!

   还有一个是我尝试过几次给顾客测正负相对调节,调节幅揍    集合  AC/A,但这结果都不是很理想!不知道是自己的沟通不到位,还是没有必要.....[原因是国人不太重视眼睛健康,辛苦的测出来了,他也觉得无所谓]
发表于 2010-4-5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long5326958yjl,散光的精调需要在当时的最佳视力状态下进行,否者会由于视力的下降导致检测结果的偏差,而验光精度的偏差会导致配镜不适。而且,我在这里讨论的应该是球镜精调到底应该在散光精调之前还是之后,这点好像你并没有什么反对的,你说的不是球镜精调的时机问题,而是讨论散光精调的前提啊。
对于后面关于调节幅度、集合、AC/A的这些测量,结果不理想的原因有不少。首先,在传统理论矫正视力1.0的影响下近视的矫正状态普遍偏低。而远视的欠矫状态较为普遍。因此,想要测到准确的调节与集合状态就没有很好的前提条件。近视欠矫会导致调节需求小于正常值,而远视欠矫则导致调节需求大于正常值。由此就会带来调节幅度测量的偏差。此外,不同的检测方法存在差异导致结果的不同。例如,调节幅度的测量有负镜法和推近法两种,由于负镜法测量的集合状态固定,不能带动更多的集合性调节,而推近法则调节和集合协调运动,集合可以更好的调动集合性调节。因此,推近法的结果往往高于负镜法。那么,到底应该使用何种结果呢?哪一个更合理呢?同样集合测定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固定距离测量集合导致的结果就是无法动用更多的调节来刺激调节性集合的产生。而使用推近法则调节与集合匹配,同样两种检查的结果不同。而AC/A的检测将调节与调节性集合作为对比的主因,而事实情况是,全部的集合并不一定由调节带动,集合需求由近感知性集合、调节性集合和融像性集合共同组成。造成近用疲劳的根源也不一定是调节性集合所引起,完全可能由近感知性集合所引起。而对于AC/A而言,仅仅考虑了调节与调节性集合之间的关系,并不能充分考虑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这样的检查当然会出现long5326958yjl所说的“结果都不是很理想”的问题了。实际上,我之所以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和有这样的认识,正是遇到了和long5326958yjl同样的问题,在2002年底到2004年初的一段时间内,我是很认真的琢磨并且使用了OEP的检查内容,而且也利用了图标分析法。结果是越做越糊涂,越做越心虚。于是开始仔细的研究其中的原因,最后总结了一套实用的双眼视机能检查的方法,结合屈光检查,建立一个综合性的验光体系。其中很多内容与传统的视光学观点和认识存在冲突。至于对不对没有深入的体会那是绝对不会做出正确判断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眼镜人论坛官方群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视光人 ( 桂ICP备2021001297号 )

GMT+8, 2025-1-8 11: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