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光人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474|回复: 20

神奇的治疗近视眼的新方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9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次在无锡学习,在课堂上南京的一位老师介绍一种治疗近视眼的新方法,(具体什么原理没有介绍)可以治疗好近视。

方法如下:
治疗范围+5.00DS/-1.00DC*150至-2.00DS/-0.50DC*180   年龄3-18岁,有效率达85%,用+2.00DC*90的框架镜
无副作用。
检查的方法:用电脑验光:水平轴,纵轴,视轴,光轴。
                  检影:影动,散瞳,小瞳
                   眼底:注视性质(中心注视或旁中心注视,游离注视)
超过+5。00DS:用公式[X-(+5。00DS)]/2=Y
     例如:X=+7。00DS 即 [+7。00DS-(+5。00DS)]/2=+1。00DS然后代入+2。00DC*90得
+1。00DS/+2。00DC*90就完成了此镜的数据。
配上此眼镜后可以大约在3-6个月摘除眼镜,视力恢复正常~!据说效果特别好,顾客信任度很高~!
很神奇,关于它的原理老师都没有讲清,
请各位高手帮助分析一下它的原理,大家一起研究一下!
上面方法是抄的黑板上的原文,具体什么原因有待大家研究!


[yy=http://gs.movieba.com/music/lz.mp3,1]1[/yy]
发表于 2009-11-30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效率还是不说的好,容易出问题。要想治疗近视,首先要知道近视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如果这个问题都没有搞清楚,那么 忙活来忙活去,可能只是在瞎掰。所以,我绝对楼主最好还是先问问那位老师进行形成和快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为好。关于这个问题,实际上目前的专业上也有很大的分歧,调节理论虽然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以此为理论基础的近视控制产品的效果并不明显。而近视形成还有模糊理论和一些其他的理论的解释。不过目前还都在争论中。而目前的近视研究中也越来越倾向遗传学的方向。因此,我们在听到类似产品的时候最好能够多做一些了解,看看其背后的理论支持是否有科学合理。
发表于 2009-11-30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有没有用,应先讨论一下其内在的含义是什么?
发表于 2009-11-30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的处方只是针对散光者吗?如何使用?本来是顺规散光,改变散光轴向成逆规性的,只是单独使用吗?笑口常开能否说明白点,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4# 爱眼睛
上面的范围说的很清楚,我们当时在坐的同行都做了记录,听老师介绍很神的,对于它的功能原理我们在场学员都无一知晓,用一休老师的话说:"不管有没有用,应先讨论一下其内在的含义是什么?"这只是其中的一种
发表于 2009-12-2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高手来说说原理,真有效果,要能找到原理和根据大家都发了.哈哈
发表于 2009-12-2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不管有用没用先讨论的说法我倒是有点异议。如果没有理论依据,那么讨论来讨论去是否有异议呢?恐怕是浪费时间而已啊。看病我们需要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例如:某人上吐下泻,结果一个人说吃黄连素就好了。于是某人吃下了黄连素,然后我们大家都坐下来讨论这个黄连素的作用是什么。结果人死了,为什么呢?因为导致上吐下泻的原因很多。中毒也可能啊。
发表于 2009-12-2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考虑卢医生的意思!
临床资料统计:人眼中85%存在隐斜视,且在外观上无明显眼位异常表现,在长期在远近交替的活动中,使双眼肌力得不到平衡的发育,导致视功能紊乱,加上不正规的验光与配镜,结果只能使度数越来越深,视力障碍问题越来越严重。这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特别是站在第一线的眼科医生与视光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要确定近视是一种“病”概念,如果是“病”,普通矫正眼镜不能解决此问题,反而越来越深说明导致“病”越来越重!临床视网膜检影检查及包括利用此原理设计出来的设备验光方法,是不是符合眼生理状态,都要进行讨论!
1、  双眼黄斑中心凹视力发育问题



大多数视觉功能在出生发育,并非与生俱有的,影响视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发育。在出生时视网膜对应已发育,但眼球运动系统还不成熟,不协调的眼球运动可以导致复视或弱视,双眼功能出生后2个月才开始,至少在3到4个月后才发育成较佳的立体视,至5到6个月能快速达到类似成人的1分视角的立体视,视网膜中心视力就是视网膜视锥细胞的发育问题,它与光感受、形觉,色觉,动作等有关。我们认为视觉获取信息首要条件就是眼球的光学系统能否将外部的入射光线清晰的成像在视网膜上,如果不能成像,就会影响视网膜锥体细胞与杆体细胞的成像感受性发育受挫,因而有视网膜中心视力及周边视力(视野视力)的发展问题。中心视力的发展程度也会影响未来眼内肌的发育,导致眼内肌调节力改变,如色弱的小孩,其屈光调节力的发展也会受影响。反之,因视网膜中心视力的发展是从出生到八岁,从理论上其视力可以到4.0以上(有文献报道)。所以,视网膜中心视力的发育与眼内肌的发育是相关的,两者间可以是相互影响的。如果强化,眼内外肌功能的训练,是否能对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视锥)细胞再次的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从治疗远视性弱视当中得到证实。视网膜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是直接感受光刺激的光感受器,这是从盲点试验当中得到证实的(眼屈光学),按传统配镜法,都是矫正眼前节的屈光状态(角膜屈光度,晶体屈光度)使物像清晰成像在视网膜黄斑区上,而得到明视。其实黄斑中心是视锥细胞最为集中的地方,中心小凹处每平方毫米147300个(眼科全书),距中心10度,每平方毫米变成5000个。距中心小凹130um处才出现视标细胞,距中心5-6mm处,每平方毫米23000到50000个。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果验光不准确,欠矫、过矫,眼位异常,都可能导致成像偏中心小凹的问题。偏中心的地方细胞数量与传导都不一样,所以视力的表现也不一样。 其中强调一点,视网膜黄斑中心区并不是图像的反应区,只是光学信息,转化的一个接受器(主要视锥细胞),再传导到视中枢的能力,视中枢再对这些光学信息进行整合,编导成综合信息,从而反应出一幅图像。如果人眼的调节力下降,是可以得到训练而提升的,更何况人眼本身的调节力是非常大的。
屈光共轴光学系统的基点:



从角膜,晶状体,玻璃体,房水等屈光调节条件来谈,角膜曲率,视网膜距角膜顶点之距离,房水,玻璃体大小都是不可变的因素,唯一可变的是晶状体屈光能力或睫状体肌收缩、放松调节能力,但其有基本的光学基线。
生理视轴线:     



光轴:角膜光学中心与晶状体光学中心连线及其延长线;



视轴:眼的结点与黄斑中心凹的连线及其向注视目标的延长线;



固定轴:注视目标与眼回旋点(旋转中心)的连线;



瞳孔轴:瞳孔几何中心与角膜几何中心的连线及期延长线。四条生理轴线当中,都是分开表述的,如果一眼能从角膜中心-瞳孔中心-晶体中心-黄斑中心小凹上形成一条轴线,此轴线为最佳成像轴线,但这条线不可能存在。以上四种生理轴线哪一条都不能做为成像的最佳轴线,最接近的就是视轴,视轴本身也受眼球的生理解剖所影响,所以不是十全十美。想像中出来的但这条轴线偏位同样可以导致眼位异常,在一定量之间可以保持双眼同时视,不产生斜显,打破融合检查就会发现隐斜视。隐斜在人眼远近交替运动当中,可以诱发眼外肌功能紊乱。晶体是唯一可变的因素,受外界影响较大(包重力、情绪、用眼程度等),如果利用光学原理(柱镜和棱镜)使其产生一条所谓的最佳成像轴线,使得物像通过这条轴线能成像在中心小凹上,这将是视功能理论的一种创新。对于屈光方面的问题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提示可能:如果能形成最佳成像轴线,可以解决屈光方面的问题。
发表于 2009-12-2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利用正圆柱镜,如果采用+2.00DC×90度,就会发现在90度方向焦力为0D,而在180度方面焦力为+2.00D,结果是一条水平的向心性的焦力线,如果眼位不是上下斜,而是左右水平斜视,可以证明其焦力线肯定能通过黄斑中心小凹,因此图像能成像在黄斑中心上,由此间接的训练了黄斑小凹的功能,所以视力马上能提升。又因黄斑中心凹视锥细胞活跃程度不高,所以一直没有质的飞跃,需要眼内外肌的协同训练来强化。把中心小凹当做图像分析接受转换器,图像是由各种不同的光波而组成,才能突显层次感,比如红色需要600nm,紫色需要400nm,而人眼把这些光波转换成电信号,再把电信号通过各级神经元转送到视皮层,在大脑里形成信息图像。大家都知道光波是不受距离影响的,所以推出眼轴增长不是近视的主要原因,而是目前社会不合理的配镜导致视觉质量的改变,影响到视中枢调控系统,诱发致使眼轴增长,调节力下降等原因。黄斑中心小凹对于把光能转变成电活动信号,再通过各级神经元(视网膜10层功能)的转换传送到视觉中枢的能力,如果此能力变弱,视力将不能得到矫正。弱视就是典型的一个例子。
发表于 2009-12-2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等于说视轴重建!我曾过我们眼科主任,对于视轴重建是有可能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眼镜人论坛官方群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视光人 ( 桂ICP备2021001297号 )

GMT+8, 2024-12-23 08: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