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资料统计:人眼中85%存在隐斜视,且在外观上无明显眼位异常表现,在长期在远近交替的活动中,使双眼肌力得不到平衡的发育,导致视功能紊乱,加上不正规的验光与配镜,结果只能使度数越来越深,视力障碍问题越来越严重。这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特别是站在第一线的眼科医生与视光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要确定近视是一种“病”概念,如果是“病”,普通矫正眼镜不能解决此问题,反而越来越深说明导致“病”越来越重!临床视网膜检影检查及包括利用此原理设计出来的设备验光方法,是不是符合眼生理状态,都要进行讨论! 传统的打针、吃药、滴扩瞳药物、按摩、穴位刺激治疗都是以活血,放松肌肉为目的,对假性近视有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有治疗屈光不正作用。介绍一种全新的验光检查训练方法,利用柱镜与棱镜的方式把物像移至视网膜黄斑中心小凹上,再利用仪器与高调节镜片使眼内外肌的功能得到拓展,间接的使视力提高的一种做法。
训练基础原理:
一、浅谈视力的发展:
婴儿出生3.2〜3.6kg小孩,在出生18个月时,视椎细胞最敏锐期,影像容易落影在视网膜之上,因而可以深刻复制、记忆、学习过程。在出生时视网膜对应已发育,但眼球运动系统还不成熟,眼内外肌运动不全,以慢慢形成视觉的过程中出现不协调状态,间接影响视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发育,严重者直接导致复视或弱视等问题。双眼功能出生后2个月才开始,至少在3到4个月后才发育成较佳的立体视,至5到6个月能快速达到类似成人的1分视角的立体视,通常的中心视力就是视网膜视锥细胞的发育问题,它与光感受、形觉,色觉,动作等有关系。我们认为视觉获取信息首要条件就是眼球的光学系统能否将外部的入射光线清晰的成像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上,如果不能清晰成像,就会影响视网膜锥体细胞与杆体细胞的“活跃”程度造成成像感受性发育受抑制。
视网膜黄斑中中心视力及周边视力(视野视力)的发育问题。黄斑中心是视锥细胞最为集中的地方,中心小凹处每平方毫米147300个,距中心10度,每平方毫米变成5000个;距中心小凹130um处才出现视杆细胞,距中心5-6mm处,每平方毫米23000到50000个。从上可以看出黄斑中心凹周围的视网膜锥体细胞数量依远离中心凹而递减,因此视力也依远离中心凹而递减。
文献报道: 中心凹视力为1.0,
距中心凹0.5°以内视力为0.5;
2.5°以内视力为0.3;
5°以内为0.2;
5°以外为0.1或以下。
黄斑中心视力的发展程度也会影响未来眼内肌(睫状肌)的发育,导致调节力改变。视网膜中心视力的发展是从出生到八岁,从理论上其视力可以到4.0以上(有文献报道)。所以,视网膜黄斑中心视力的发育与眼内外肌的发育是相关联的,两者间可以是相互影响的。如果利用透镜把像移到黄斑中心小凹上再强化训练眼内外肌,使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视锥)细胞再次的“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发育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发育”而是原本就存在,只是没有利用起来,我们在远视性弱视电生理检查当中证实细胞活跃程度比正常眼相对要弱。按传统验光检查配镜法,都是矫正眼前节的屈光状态(角膜屈光度,晶体屈光度)使物像清晰成像在视网膜黄斑区上,也就是针对调节力不足的补偿而得到良好视力,但因视觉需求的缘故,如注视0.5大小的物体,只需要在偏黄斑中心小凹0.5°范围内就能达到,双眼且有正常的视网膜对应点,其自然而然的放弃中心小凹注视。在眼位的不正时,就可以导致视功能紊乱。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果验光不准确,欠矫、过矫,眼位异常,都可能导致成像偏中心小凹的问题。偏中心锥体细胞数量多少可以导致图像信号传导都不一样,所以视力的表现也不一样。
强调一点,视网膜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是直接感受光刺激的光感受器。黄斑中心区并不是图像的反射区,其只是光学信息,转化的一个接受器(主要视锥细胞),再传导到视中枢的能力,视中枢再对这些光学信息进行整合,编导成综合信息,从而反应出一幅图像。如果人眼的调节力下降,是可以得到训练而提升的,更何况人眼本身的调节力潜能是非常大的,但验光不准确,不能使物像清晰的成像在黄斑中心小凹上,结果再怎么样的训练都不能补救。
2、屈光共轴光学系统的:
从角膜,晶状体,玻璃体,房水等屈光间质条件来谈,角膜曲率,视网膜距角膜顶点之距离(眼轴),房水,玻璃体大小都是不可变的因素,唯一可变的是晶状体屈光能力(睫状体肌收缩、放松能力)但其有基本的光学基线。
良好视网膜黄斑中心小凹视力,可以造成其最佳成像轴线,此轴线为角膜致晶体再到黄斑中心小凹之间最佳的一条视觉信息通道(为理想状态),同时也为眼外肌协同作用所产生的内转,内旋与外旋的能沿着轴线前后移动基本条件,可以进一步强化与提升视力范围,但此条轴线却是不存在的。先来理解几个概念:
生理视轴线:
光轴:角膜光学中心与晶状体光学中心连线及其延长线;
视轴:眼的结点与黄斑中心凹的连线及其向注视目标的延长线;
固定轴:注视目标与眼回旋点(旋转中心)的连线;
瞳孔轴:瞳孔几何中心与角膜几何中心的连线及期延长线。四条生理轴线,都是分开表述的,如果一眼能从角膜-瞳孔-晶体-黄斑中心小凹上能形成一条视觉信息通道轴线,此轴线为最佳成像轴线,但这条线不可能存在。以上四种生理轴线哪一条都不能做为成像的最佳轴线,最接近的就是视轴,视轴本身也受眼球的生理解剖所影响,角膜中央厚度约有500 um而到周边角膜约为1000um, 其中心并不是最薄的点,多见于偏颞下方。大家都知道准分子激光矫正手术主要是切削角膜的厚度从而改变屈光力。稍微的偏中心,在屈光度检测时会有很大的差值,所以角膜并不是十全十美,可以用角膜地型图进行检测。如果有最佳光学成像轴线(视觉成像通道)存在,偏位时不光可以使屈光力发生改变,同时可以导致眼位异常。虽在一定量之间可以保持双眼同时视,不产生显斜,打破融合检查就会发现隐斜视。隐斜在人眼远近交替运动当中,可以诱发眼外肌功能紊乱(发育不协调),眼外肌止点又在牵拉眼球壁,可使角膜改变形状,产生散光等现象,同时为了看清楚物体,患者以代偿头位,眼位以来满足视觉需求。使问题更加的复杂化!
晶体是富有弹性的透明体,形似双凸透镜,位于虹膜之后,玻璃体之前,其分为前后两面,两面相接的边缘为赤道,其厚度约有4-5mm,晶体借悬韧带悬吊于睫状肌上,睫状肌的收缩与放松直接影响悬韧带牵拉晶体,晶体为环形力量所牵拉产生相应的运动模式而变平,前后移位等运动。常见的看近时变凸,看远时变平。因晶体是唯一可变的间质,所有的屈光力都按其相互协调发展,当发育中打破平衡,就产生屈光方面的问题。又因晶体是以中间厚周边薄,利用悬韧带悬吊于睫状体肌上的形态存在,必定受外界影响较大(包重力、头位、眼位、情绪、远近用眼程度等)。
★提示:如果能形成最佳成像轴线,可以解决屈光方面的问题。
创建最佳成像轴线的位置与眼球内外旋能力:
在创建最佳成像轴线时要说明一个问题,每一个人都有近点与远点,也就是他的调节范围问题,如果人眼的近点与远点在最佳成像轴线的位置上前后移动,主要任务就是使物像落影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小凹上。双眼在视近时将产生内转内旋的运动,视远时会产生外转外旋的运动,从视近到视远或者反之的视觉需求性运动当中,必需要所有眼内外肌参加运动才能完成。当找到极佳成像轴线(视觉通道),以及内外旋的能力,视力就不是2.0,而可能是更高,此时才能把视网膜黄斑中心小凹上视力完全的表现出来。小孩出生后,开始发展其视网膜黄斑中心视力,一般在3岁前就可到0.8或1.0左右,一直到8岁色感细胞退化为止(弱视治疗一书中有记录第四军医大学严宏教授),理应达4.0或更佳状况。如果利用光学原理(柱镜和棱镜)使其产生一条所谓的最佳成像轴线,使得物像通过这条轴线能成像在黄斑中心小凹上,这将是视功能理论的一种创新。对于屈光方面的问题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刚才已讲了部分屈光调节力,是在视网膜中心视力逐渐发展过程中,也促成屈光调节能力的同步协调,一般小孩6〜10岁调节力就会成熟,配合眼轴的成长,而由远视跨入近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眼位与眼球各生理轴线始终在协调发育,相辅相成,如果其眼位一直没有得到纠正,结果发育失衡,屈光状态改变。视力障碍问题显现。
4、归轴视觉训练法
是指在正确的眼屈光及眼位检查引导下利用柱镜使物像成像在黄斑中心小凹上的方式,再进行功能性训练,使视功能提升的过程,称之为归轴训练法。
举例:正圆柱镜:如果采用+2.00DC×90度,就会发现在90度方向焦力为0D,而在180度方面焦力为+2.00D,结果是一条水平的向心性的焦力线,如果眼位不是上下斜,而是左右水平斜视,可以证明其焦力线肯定能通过黄斑中心小凹,因此图像能成像在黄斑中心上,由此间接的训练了黄斑小凹的功能,所以视力马上能提升。又因黄斑中心凹视锥细胞活跃程度不高,所以一直没有质的飞跃,需要眼内外肌的协同训练来强化。把中心小凹当做图像分析接受转换器,图像是由各种不同的光波而组成,才能突显层次感,比如红色需要647-780nm,紫色需要380-424nm,而人眼把这些单光波转换成电信号,再把电信号通过各级神经元转送到视皮层,在大脑里形成信息图像。大家都知道光波是不受距离影响的,所以提出视功能减退不是眼轴增长导致的主要原因,但眼轴增长是近视加深的主要原因。现不规范的验光、配镜及用眼,导致视觉质量的改变,间接的影响到视中枢调控系统,诱发致使眼轴增长,又使调节力下降的恶性循环当中。黄斑中心小凹对于把光能转变成电活动信号,再通过各级神经元(视网膜10层)的转换传送到视觉中枢的能力,如果此能力变弱,视力将不能得到矫正。弱视就是典型的一个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