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隋建英 于 2013-8-19 23:49 编辑
我的培训日志(六)----第三期视光培训要点 一.眼球的构造: 1)眼屈光系统是由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四种屈光介质所组成。
2)眼球的轴及角
1.光轴(眼轴):通过角膜表面中央部(前极)的垂直线,眼的结点、回旋点均在光轴上。
该轴于巩膜后面相交点为眼球后极。前后极的距离即眼轴长度。
2.视轴:眼外注视点通过结点与黄斑的连线。 3.固定轴:眼外注视点与回旋点的连线(回旋点:设眼球在眶内是围绕一中心点转动,该中心约位于角膜后13.5mm处)。 4.视角(α角):外界物体两端在眼内结点处所形成的夹角。 二.视力的测定
1)什么叫视力
眼分辨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称为视敏度或视力。平常所说的视力,是指中心视力,即黄斑中心凹的视敏度。中心视力又包括远中心视力和近中心视力。
通常以眼能分辨的最小视角来表示视力,即:视力=1/视角(分)。视角是物体上两点的光线射入眼球,交叉通过节点时所形成的夹角。视角的大小与视网膜像的大小成正比。正常眼能分辨的最小视角为1分角(1/60度)。1分视角的视力为1.0,是正常视力。
1.中心视力:即人们通常查看视力表所确定的视力,包括远视力(在5米以外看视力表)和近视力(在30厘米处看视力表)。远视患者的表现是远视力比近视力好;近视眼患者则相反。散光患者的远视力和近视力均不好。当远近视力达到0.9以上时,才能说明其中心视力正常。 2.周围视力:当眼睛注视某一目标时,非注视区所能见得到的范围是大还是小,这就叫周围视力,也即人们常说的“眼余光”。一般来说,正常人的周围视力范围相当大,两侧达90度,上方为60度,下方为75度。近视、夜盲患者的周围视力比较差,一些眼底病也可致周围视力丧失。 3.立体视力:立体视力是一类最高级的视力,即在两眼中心视力正常的基础上,通过大脑两半球的调和,使自己感觉到空间各物体之间的距离关系。有些人中心视力正常,但立体视力却异常,这在医学上称之为立体盲。在医学上,只有当中心视力、周围视力和立体视力都符合生理要求时,才能算作视力正常。 2) 视力表及检查与记录方法
(1)正常视力标准为1.0。如果在5m处连最大的试标(0.1行)也不能识别,则嘱患者逐步向视力表走近,直到识别试标为止。此时再根据V=d/D的公式计算,如在3m处才看清50m(0.1行)的试标,其实际视力应为V=3m/50m=0.06。
(2)如受试者视力低于1.0时,须加针孔片检查,如视力有改进则可能是屈光不正,戴小孔镜可降低屈光不正的影响,故此查小孔视力可作眼病筛查的手段。如患者有眼镜应检查戴镜的矫正视力。
三.屈光不正 非正视眼;调节静止时,平行光线经眼屈光系统屈折后不能成焦点在视网膜上,称为非正视眼或屈光不正。下面就远视眼、近视眼、散光眼、屈光参差分述之。 (一)远视眼
1.远视眼的屈光
当眼调节静止时,平行光线经眼屈折后聚焦于视网膜后(图1-6-7),故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不能成一清晰物像。若由视网膜反射出来的光线,出眼后就必然是散开的,在眼前不能相交,将此散开光线向后延长,势必在眼后聚焦于一点,该点即远视眼的远点,是虚性的。
2.分类
(1)轴性远视:眼轴过短,此为最常见的一种。实际上,短眼球是人类正常发育过程中一个阶段,若发育不全,眼轴每短缩lmm约有+3.00D屈折力之减弱,即+3.0D远视。 (2)曲率性远视:眼轴长度正常,但角膜、晶状体弯曲度减弱所致。 (3)指数性远视:为角膜或晶状体屈光指数偏低所致。 3.远视眼与调节关系 远视眼看外界任何物体都要动用调节,故调节与远视眼密切联系在一起。依照调节对远视眼的影响,可将其分为: 隐性远视 全远视{ 能动性远视 显性远视{ 绝对性远视 (1)隐性远视:正常情况下,睫状肌具有一定程度的张力,只要晶状体的弹性尚未减弱,此张力就可使晶状体的部分弹性起作用,从而代偿部分的远视度,该远视度称为隐性远视。 (2)显性远视:远视程度超过睫状肌生理张力所能代偿的范围,末被代偿的剩余部分远视度称为显性远视。即获得最佳视力时的最高正镜度就代表显性远视。其又包括以下两种: 1)能动性远视:显性远视中可在全部调节作用调动下达到克服的远视度称为能动性远视。 2)绝对性远视:显性远视中通过全部调节作用仍未得到克服的远视度为绝对性远视。即矫正到最佳视力的最低正镜度。 4.临床表现: (1)视力减退:视力减退的程度是依远视度和年龄(调节力)而决定。 (2)视疲劳:因远视眼无论看远近物体均需调节,故在近作业时常会出现视力模糊、眼胀、眼睑沉重,眼内疼痛或额部、颞部疼痛等视疲劳症状。调节还能引起调节痉挛,而呈现假性近视。 (3)内斜视:远视眼视物时所需调节较正视者大,基于调节与集合的密切关系,遂过多兴奋内直肌,久之呈现内斜视状态。 (4)眼底变化:一般远视者眼底多无变异,但中度以上者,每出现视盘变化症候,如充血,肿胀等,又称假性视神经炎。 (二)近视眼
1.近视眼的屈光: 当眼调节静止时,平行光线经眼屈折后聚焦于视网膜前,故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不能成一清晰物像。若由视网膜反射出来的光线,出眼后必然是集合光线,其焦点位于眼前有限距离,此即近视眼的远点(图1-6-8所示)。 2.分类: 迄今有多种分类方法,诸多差异,尚难统一。现介绍常见的依屈光成分、依近视性质和依调节因素参与否的三种分类方法。 (1)依屈光成分分类: 1)轴性近视:眼轴过长所致。 2)曲率性近视:角膜、晶状体弯曲度加强所致。 3)指数性近视:屈光介质屈光指数过高所致。 (2)依近视性质分类: 1)单纯性近视:在发病原因上,遗传及环境均有关系,遗传为多因子遗传,主要为环境因素。屈光度常在-6.0D以下,可用镜片矫正到正常视力。 2)变性近视:本病以遗传因素为主,环境因素次之,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多为先天性,一般于儿童时起病,不断加重,平均每年增加1.0D或l.0D以上,矫正视力往往低于正常,查其眼轴加长,常伴有眼底病变,并易发生视网膜脱离、白内障等并发症。 3)继发性近视:指由其他眼病及全身疾病引起者,如圆锥角膜、糖尿病等所致近视。 (3)依是否有调节因素参与分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眼屈光学组 1986): 1)假性近视:是指在常态调节情况下,远视力降低、近视力正常、检影为近视性屈光不正,用负镜可矫正达正常视力。当使用睫状肌麻痹药物后检查,近视消失,呈现为正视或轻度远视。为调节紧张所致,通常发生在小孩及年轻人。 2)真性近视:即通常的近视眼,指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后检查,近视屈光度未降低或降低度数小于0.25D,系器质性因素,与调节无明显关系。 3)中间性近视(混合性近视):指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后检查,近视屈光度降低大于或等于0.5D,但并未完全消失,说明这类近视既有调节因素,也有器质性因素。 3.病因: 近视眼发生原因至今尚有争论,目前仍属认识阶段。一般认为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对近视眼发生、发展起着一定作用; (1)遗传因素: 种族因素: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群中的近视发生率差别很大。如日本及我国近视发病率较高,黑种人发病率较低。而且不因所居住的地区不同而改变,说明种族差异是遗传作用。 家族因素:近视眼有一定遗传倾向,一般近视眼属多因子遗传,变性近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并均受环境因素影响。 (2)环境因素:对近视有影响的环境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视近负荷的增加。动物实验及流行病学资料证实长久紧张的视近作业与近视眼发生密切相关。当然照明条件不足、营养成分失调、微量元素缺乏、有机磷农药污染等等·也均有影响学生近视发生的报道。 4.临床症状: (1)视力:远视力降低。 (2)视疲劳:轻度近视常不自觉,但也每有主诉头痛及眼睛疲劳者,乃因近视眼在视近时少用或不需调节,但仍需集合以维持双眼单视,故调节与集合功能不协调,遂引起肌性视疲劳。 (3)眼位:由于上述调节与集合功能的不协调,近视眼容易发生外隐斜或外斜视。 (三)散光眼: 1.散光眼的屈光 当眼调节静止时,平行光线经眼屈折后,由于屈光系统各子午线屈光力不同,引起不同的聚散度,故不能在视网膜上聚成焦点,而是在不同距离处形成两条焦线,两焦线间距离代表散光程度。因视网膜上所呈现的仅为一朦环或一线,故患者无论视远近物体均感模糊不清。如两主子午线互成直角,则可用圆柱透镜矫正,使两焦线合并在视网膜上重成一焦点,此亦即柱镜矫正规则散光之机理。 2.分类: (1)依原因分类: 1)角膜散光:源于角膜前表面各子午线曲率不同,最常见的是垂直弯曲度较水平者大(与眼睑经常压迫有关),故其屈折力也较水平子午线为强,相差值大约0.25D左右,属生理性,为生理性散光。后天的获得性散光可因角膜病变(如圆锥角膜、角膜炎等)或眼手术后引起,多为不规则散光。 2)残余散光:可由其他屈光因子所致,如晶状体弯曲异常、位置倾斜、各部屈光指数不一致等引起。 3)全散光:上述角膜散光与残余散光之和。 (2)依强弱主子午线是否垂直相交(可用镜片矫正)分类: 1)不规则散光:各子午线屈光力不同,均无一定规则,即使同一子午线因其扭曲不正,屈光指数又不一,其屈光力也不同。故该类散光不能用度数定量。多由角膜病变引起,不能用镜片矫正。 2)规则散光:两个主子午线(即屈光力最大的与屈光力最小的子午线)互相直交,可用镜片矫正的散光,称为规则散光。 规则散光可依强主子午线方向分为: 顺例散光(顺规散光、顺律散光):强主子午线位于垂直方向者。 反例散光(逆规散光、逆律散光):强主子午线位于水平方向者。 斜向散光:强主子午线位于斜位方向者。 规则散光还可依所成焦线与视网膜相对位置关系即各经线屈光状态分为 单纯远视散光:一条焦线落在视网膜上,另一条焦线在视网膜后(B)。 单纯近视散光:一条焦线落在视网膜上,另一条焦线在视网膜前(D)。 复性远视散光:两条焦线均落在视网膜后(A)。 复性近视散光:两条焦线均落在视网膜前(E)。 混合性散光:一条焦线在视网膜前,另一条焦线在视网膜后(C)。 3.临床表现: (1)轻度散光可无任何感觉,间有于视近作业时感眼晴疲劳。 (2)稍重者无论视远物、视近物,均感模糊不清,患者常有把眼睑半闭眯成缝隙的习惯,企图以此使物体看得较清晰。 (3)视力减退,且常似有重影。 (4)视疲劳:散光眼每企图通过调节克服视物模糊,但调节不可能同时补偿不同子午线的不同屈光状态,却极易引起调节性视疲劳,头部重压感、眼胀、流泪等。症状的轻重不一定和散光程度成正比。 (5)弱视:多见于高度散光,特别是远视散光,因其看远看近都不清楚,视觉得不到锻炼。易于发生弱视,继之又有发生斜视的倾向。 (四)屈光参差 两眼屈光度不等,当相差2.50D以上者称为屈光参差。 1,类型:依两眼屈光状态的差异分为: (1)
一眼为正视,另一眼为非正视眼:
单纯近视屈光参差
单纯远视屈光参差 单纯散光性屈光参差。 (2)复性屈光参差:两眼均为非正视眼,但程度不等, 复性近视屈光参差 复性远视屈光参差 复性散光性屈光参差 混合性屈光参差:一眼远视,另一眼为近视。 2.屈光参差的成因:在眼的发育过程中,眼轴长度在逐渐增加,伴随角膜和晶状体逐变扁平,故远视的度数在不断减轻,而近视的度数在不断进展,如果两眼的发展进度不同,就可能引起屈光参差。除发育因素外,外伤或角膜病变、白内障手术后等亦引起屈光参差。 3.屈光参差的症状: (1)双眼视觉:存在轻微的屈光参差者,多数人得到双眼视觉,但屈光度每相差0.25D,物像大小就要相差0.5%,如两眼视网膜物像大小超过5%,则无法融合,故2.50D是两眼屈光参差最大耐受度。屈光参差者可经常产生视疲劳的综合症状。 (2)呈现交替视症候,此多为一眼正视或轻度远视,另一眼近视。当其视远距离物体时,以其正视或远视之眼视之,视近距离时,则用近视之眼视之,如此互相交替而视,很少用调节,因而不出现视疲劳症状。 (3)单眼视症状:若两眼屈光参差甚大,则视物只用视力较好的眼,成为单眼视,另一眼被抑制废用,进而产生废用性弱视。 (4)斜视:屈光参差本身不会引起斜视,大多是屈光参差性弱视眼致废用性斜视。 关于散光:
散光是眼睛的一种屈光不正的状况,与角膜的弧度有关。根据不同位置的屈光度分为顺规散光与逆规散光。顺规散光的分类:
1、顺规则散光与逆规则散光:如果角膜表面曲率半径差别最大的径线是正交的两条径线,则这种散光称规则性散光。在规则性散光中,若角膜垂直径线的曲率半径小于水平径线的曲率半径,称为'顺规散光”(合例散光),相反,若角膜垂直径线的曲率半径大于水平径线的曲率半径,则称为“逆规散光。(不合例散光)。远视散光镜轴在90度时称顺规则性散光,镜轴在180度时为逆规则性散光,近视散光镜轴在180度者为顺规散光,在90度者为逆规性散光。换言之,远视性顺规散光,就是角膜水平径线的远视度较垂直径线多,矫正用正柱镜片的轴应位于90度或其两侧不超过45度处。近视性顺规散光,角膜垂直径线的近视较水平径线多,矫正用负柱镜片的轴应位于180度或其两侧不超过45度处。
散光轴示例
两眼屈光参差最大耐受度2.50D
1、对称性散光:双眼散光轴位之和180
A对称性顺律-10/170
B对称性逆律-85/95
C对称性斜性散光-130/50
斜轴状态下可耐受限度2.25D
2、同轴性散光
A 同轴顺律散光180
B 同轴逆律散光90
3、非对称性同轴向散光,散光大于之和180
非对称程度(《30)
A 同轴顺律散光-180/30、 120/85
1)同轴顺律散光-5/155, 95/115
2)同轴顺律同区散光-5/25、 95/115
B 同轴逆律散光-90/65、 5/150
1)同向逆律异区散光-115/85、 25/175
2)同向逆律同区散光-65/85、 150/175
3)同轴斜向散光55/145
双眼耐受限度2.00D
4、非对称性异向散光180/100、70/170
A 异向性异区散光110/5、80/165
B 异向性同区散光85/5、100/155
5、异轴性散光,一轴180、一轴90
双眼耐受限度1.00D
6.平行散光,60/60
7.斜轴性散光.135/45.
双眼耐受限度1.25D
|